一、中医理论与 1、阴阳学说与拳。《素问•四时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极功理首先就运用了这一学说。太极拳预备式要求:“十趾抓地头顶天,舌顶上颚垂两肩,尾间中正松腰胯,提肛运气好丹田。”也就是说在练功一开始,首先要根基牢固,因而十趾抓地,并使涌泉穴接地,头顶天使百会穴通天,从而达到天地相应,精神内守,气运丹田。舌顶上颚以接通任督两脉。脊柱中正身体不俯不仰,松腰胯,沉肩垂肘,达到松,松则通,从而使气血流通,起到阴平阳秘的作用。 天为阳地为阴,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动为阳静为阴,行为阳神为阴,太极拳全面处理了以上种种阴阳相对的关系,要求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内外相合,虚实分明,表里协调。动练形,静练神。形神合一。外练筋骨张肌肉;内练五脏,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提高机体功能。故有外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股合,手与足合),是对形体的要求,练习时此三者在一垂线上,身体不可前仰后俯。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达到精神内守,调节呼吸,导引神气,以张五脏,通经络。练习时动作配合呼吸,气力贯达全身。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太极拳强调虚实分明,上步、后坐、转身等在移动重心中注意虚实的变化,进一步推动气血的运行,对身体产生良好的影响。 2、“形神食一” 理论的运用。形神合一,就是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也可以说是形态和机能的统—。形体包括—切组织器官,神是精神意识活动。《灵枢》说:“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神与气,使神内藏。”“心主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太极拳利用这一理论,要求练习者形神兼备,做动作时要全神贯注。特别强调眼神,要求“‘眼随手,步随身。运动如抽丝,上步如猫行”。要求动中求静,在运动中神内守,要求调形、调气、调神。在注意姿式形态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意识的引导。 3、精、气、神理论的运用。《素问》说:“积精会神……精者,生之本也。”精气足则生源充足,生源足则身体强壮。太极拳一开始就要求运气扫丹田。丹田中藏有“元精”“元气”“无神”。精、气、神是人体三大物质要素。气沉丹田地就是藏精、藏气、藏神。太极拳练习中要求调呼吸藏精神,随动作的特点,运用意识调理呼吸。呼吸要领为一呼一吸细而长,送呼收吸是要方。练习时凡送出的动作,如上步。出掌、出拳、蹬脚时则呼气,当收拳、收掌、收腿时则吸气。因此掌握太极拳的运动方法对提高练习的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二、太极拳的保健作用 1、扶正祛邪。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气必虚”。因此,疾病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病邪,而且取决于人体的免疫能力、维持健康的能力。太极拳就是锻炼人体的正气、提高人体抵抗病邪的能力,使人体血脉流通、脏腑协调、代谢正常。 2、调节精神、改善机能。中医学强调锻炼时要做到“恬淡虚无”,即排除杂念、专一放松,这不仅使肌肉放松,而且可以使肌肉进入大脑皮层的冲动减少,使人体处于一种“松弛反应状态”,达到改善生理功能的效果。太极拳通过“松”“静”“自然”调节精神。练习时使人进人无忧无虑无争的怕闲境地,故可消除心理疲劳,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消除消极情绪,脱离病态心理。常年坚持不懈,能使急躁、焦虑、易怒、多疑的性格变得稳健、豁达、沉静、随和,还能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冷静、沉着的精神。加上清晨的宁静,空气的新鲜,配上优美、典雅的音乐,更让人心旷神恰,整个身心得到极大的享受,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心血管都有明显的调理作用。 3、平衡阴阳。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平衡的失调。太极拳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是通过“抗亢扶弱”的双调制效应来实现的。太极拳套路中也有动静疾徐.虚实刚柔之变化。这些体现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不断变化。掌握练习方法中阴阳变化规律,动静合度,刚柔相济,对人体的阴阳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动静适宜,气血和畅,百病不生,得尽天年。如为情欲所牵,永违动静。过动伤阴,阳必偏盛;过静伤阳,阴必偏盛。且阴伤而阳无所成,阳亦伤也;阳伤而阴无所生,阴亦伤也。阴阳既伤,非用法以守之测生死之源,无由启也。”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锻炼者人静后,交感神经兴奋强度减弱,机体代谢降低,高反应状态得以纠正,亢强的功能得到调整。 4、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中医学认为,“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通者不痛,痛者不通”。认为经络滞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据观察,经络不通、气血不调,其肢体两侧的体温不等或高低悬殊者,经锻炼后,其值趋向相等或差数明显变小。同时观察到,当锻炼到一定程度时,体内气血运行发生调节性改变。 5、延年益寿。太极拳对精神具有良好的康复作用,使人体中枢介质和内分泌发生变化。因此,锻炼者会感到轻松、安宁。血浆皮质素的减少,意味着人体衰老过程变慢,免疫系统功能增加。 由此可见,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体育锻炼,能提高锻炼效果,达到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