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门动功13式 一、特点: 1、动作舒展大方,洒脱自如,线条流畅,优美动人。 2、以松静圆柔,开合转换,升降沉浮,连绵不断为基本要求。 3、天地人三位归真,精气神相生互化,上中下三田合一,使身心宇宙融为一体。 4、融、与舞蹈与一体,意气力俱存,天地人相应,精气神兼养,阴阳相合,刚柔相济,根基稳固,神形合一。 二、功效概括: 1、此功寓意与形,以形练意,形气意三合为一,以外形导引内气运化,以内意生发体内真元,故此功不仅能强健体魄,养神益寿,而且可以开发智慧,激发潜能。 2、通过对意念、姿势、动作及呼吸的调整,行气活血,通经活络,调节脏腑机能,平衡人体阴阳。故常练此功,能使身体内壮外强(尤其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疾病具有很好的功效),身轻体健,关节灵活(对脊椎和关节方面的疾病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耳聪目明,心安神宁,还能娇美容颜,润滑肌肤,使浑身散发出青春的活力。 3、动作的开合转换、起伏,精神的内外协调与统一,在有意无意间培育了人的端庄高雅气质,健美了认得身姿,病使人有飘逸洒脱之感。待练到神形合一之时,则连绵不断的动作,犹如无言的诗,立体的画,活动的雕塑,无声的音乐,达到人体美、艺术美与精神美的高度和谐与统一。 三、功法内容 禅道门动功13式起式、平心静气双脚并拢直立。悬顶,立颈,垂帘(或闭目),闭口,舌抵上颚部,下颌微含。含胸拔背(非凹胸凸悲,实乃伸直脊柱),微收腹、提肛,微屈膝,两手自然下垂于两大腿侧。身心放松,平心静气,安心宁神,虔诚恭敬,仿佛聆听山寺钟声。 第一式、童子拜佛 接上式,随着音乐,和着音律、节奏(没有音乐也可以练),整个身体呈拜佛式俯仰。即:呼气时,身体前俯,直膝,弯腰(前俯腰),低头,两手直腕,平掌,从前向后侧摆动,同时臀部向后抵,使身体前倾;吸气时,微仰身,仍直膝,但伸腰抬头,两手(仍直腕、平掌),从侧后向前向上摆动,于胸前合十呈摆佛状。如此一俯一仰,循环往复。 要求: 1、形体放松,内心清净。态度上恭恭敬敬,心理上虔诚谦萆。 2、练习时自始自终想象:十方诸佛,菩萨,三世一切众生,尽在眼前,我向他们专心至致,诚心诚意地祈祷(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向众生祈祷,即是向佛祈祷,向佛祈祷,即是向自己祈祷,而祈祷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凝神敛意,借景调心,进入气功的特定境界,而不是为了获得什么保佑,这要与迷信相区别)。 功效: 1、疏通人体任督二脉。任脉为人体阴脉之海,督脉为人体阳脉之海,故任督二脉对人体之其他经脉有总体调节作用,任督通畅,诸脉俱通,百病俱消矣; 2、对人体的整个脊椎有内在按摩作用,故能预防和治疗脊椎诸病及由脊椎引起的其它疾病; 3、因心存恭敬,谦卑虔诚,故能去除贡高我慢,使心呈空灵,获得宇宙万物之信息和能量。 第二式、大地回春 接上式,两脚分开,吸气,两手上抬,前伸,两臂趋于平行,两手掌心朝下,收腹、提肛、抓趾,同时有意无意地体会手与地心之相互吸引之力,此时,大多数人都会感觉到两手轻盈中有沉重感,十指发胀、发凉或发热等。呼气时,手臂下沉,掌根下压,两手仍平行,手指朝前,掌心朝下,松腹,松肛,松趾。如此一呼一吸,动作一下一上,协调自然,连绵不断。 功效: 1、增强手与外物的感应能力,深者,可出现手感等超常(感觉)功能; 2、能使体内内气随意调运的手掌上,可用以治疗他人疾病,也能增强上肢的力量与灵活性; 3、采集大地的纯阴之气,调节自身阴阳平衡。 第三式、嫦娥奔月 接上式,吸气时,抬右手,屈右腕,松指,左手后摆,同时微抬左膝,左脚尖点地,直右膝,尤其松腹,松肛,呈起式姿势(直立并步姿势)。再吸气,抬左手,屈左腕,松指,右手后摆,同时微抬右膝,右脚尖点地,直左膝,收腹,提肛,眼向右下看,仿佛下面虚空无尽,白云缭绕,自己身体直上云霄。如此一左一右,一上一下,连续不断,循环往复。 功效: 1、舒通人体足三阴、足三阳经络,起到温经去寒,祛邪扶正之功效; 2、增强身体平衡能力,调节小脑功能; 3、梳理气机,调理肝脾;升清降浊,益气补血。 第四式、仙鹤腾云 接上式,吸气时,小腹内收,微提肛,直膝,抓趾,同时两手向两侧漫漫分开,抬肘关节,并以此带动两臂。上抬时要求垂腕、松指,手指朝下。当腕背抬到肩部左右高度时,手指朝斜上方自然伸直,觉有气流灌至指尖。呼气,两手缓缓下沉,要求手腕有向下按压空气,使身体上腾之意,同时屈膝松趾,小腹微微外凸,松肛。如此动作上下起伏,连绵不断。在做动作的同时,意想自己如同仙鹤一样在虚空中自由飞翔. 功效: 1、舒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治疗和预防颈部及上肢的肩、肘、腕、指等关节的疾病,还能有效地增强上肢的灵活性和灵敏性; 2、此功寓意于形,神形兼备,可摄取仙鹤长寿、健康、美丽之信息,使身体朝着这些有益的方向转化、调整。第五式、高山流水 接上式,吸气时,脚不动,身体重心向左上移,两手由下向左上方抬举,两手高度基本一致,屈腕、松指、收腹、提肛,右脚脚后跟离地。呼气时,双手下拂,两手腕下压,手指朝上,微屈膝,松腹、松肛,身体重心向右下移。再吸气时,脚不动,身体重心向右上移,两手由下向右上方抬举,屈腕,松指,收腹,提肛,左脚脚跟离地。再接着呼气,双手下拂,腕下按,手指朝上,松腹,松肛,微屈膝,身体重心向左下移。如此一左右一,一上一下,连绵不断,如行云,如流水。内心平和安详,倾听高山流水之音. 功效: 1、寓意于形,借景调心,清心舒怀,其乐融融; 2、清热和胃,舒肝解郁,养血润燥,化痰健脾。 第六式、神阙开合 接上式,吸气时,屈膝,收腹,提肛,呈马步式(高低随意),同时两手向腹部环抱,手心斜朝上,手指指对着肚脐内神阙穴,两手大拇指遥遥相对;呼气时,直膝,松腹,松肛,同时两手向左右分开,如此一呼一吸,一上一下(身体),一分一合(两手),连绵不断,周而复始。 要领: 1、心息相依,刚柔兼济; 2、内外协调,上下统一。 功效: 1、滋养肾水,培元补气;健运脾胃,安神补虚。 2、养血调经,升阳举陷;行气活血,汇通百脉。 第七式、大道无极 接上式,身体成半马步,右手由下向上、向右、向下按顺时针方向划圆圈,同时身体重心向右移动;接着,左手由下向上、向左、向下按逆时针方向划圆圈,同时身体重心向左移动。如此,一右一左,一顺一逆,神形合一,以意行势,而又协调自然,循环往复,连绵不断。 要求: 1、以身体躯干的运动带动上肢各关节运动,关节(肩、肘、腕、指及髋、膝、踝等)和脊椎要灵活、开松。用意,但不用力; 2、要注意悬顶,立颈,松肩,空腋,含胸拔背,立腰,开髋,转膝,活踝; 3、手指、手腕要随着上肢划圆圈做螺旋运动,在上肢划的圆圈之上半部分,手掌朝前,手背朝后,在其下半部分,手掌朝后,手背朝前; 4、上下协调,内外统一,快慢相间,刚柔相济。 功效: 1、清肺舒胸,定魄安志;固本升阳,活血行气; 2、温血散寒,理气祛淤;强筋养脉,潜生内力。 第八式、运转乾坤 接上式,左脚向左侧移一脚长距离,并下蹲成马步或半马步,两手合抱在前方成左手托球式,两手掌相距40_60厘米。接着右手向下,左手向上划弧,同时身体左传,重心左移成左弓步右手托球式。再接下来左手向下,右手向上划弧,成左弓步抱球式。继续划弧成左弓步左手托球式。身体向右转,重心及双手同时右移,成右弓步左手托球式。继续划弧成右弓步右手托球式。如此动作一左一右,一前一后,上下起伏,连绵不断,如丝如缕,变化万千。 意念:运动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似有似无地意想双手托抱一球形物体,上下、左右、前后自如转动。托物的手有沉重感,另一手有扶住物体不掉下之意,两手相抱时有排斥或吸引的感觉。 1、意想的物体越大越好,例如房屋建筑,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乾坤宇宙,只要能想象得出就行。但当选定对象后,在练习过程中就不要随意变换,否则思想杂乱无章,难以入静,影响功效; 2、运动时要以腰为轴,以腰的运动带动两手,而非以手带动腰; 3、练习时,两手掌心始终相对,两手掌间的距离不要变化太频繁(初练者最好不变化); 4、两手左右来回,上下起伏,前后开合的动作,须做到协调自然,绵绵不断,仿佛一气呵成。 功效: 1、行气活血,疏通十二经脉,尤其对脊椎和全身关节等有内在协调、按摩作用,故对这些部位有良好的保健和治疗作用; 2、能增强两手掌间的生物场,长期练习,可以此治疗他人疾病; 3、形、神、意三者相应相合,刚柔相济,内外协调,开合自如,松紧得宜,故可沟通物我信息,平衡自身阴阳,开关活血,温运阳气,散寒化湿,补益精神。 第九式、八宝莲花 接上式,两手上抬,环抱于头侧前,掌心对着双耳或前额,意想自己是一株白色莲花,手是花瓣,躯干与下肢是花柄,脚是水中的莲藕。清新润洁的微风吹来,莲花随风摇摆,婀娜多姿。 功效: 1、舒筋活血,理气解淤; 2、清心泻火,益阳安神; 3、养血扶正,开窍醒脑; 4、滋养肌肤,华美容颜。 第十式、人天一贯 接上式,吸气时,两手分别从左右向上抬举,手指伸直,朝上,两手掌心相向,慢慢合于头顶百会血上方,同时体会整个宇宙万物与我融为一体,了无分别。呼气时,先两手合十不变,但向前向下移动,至胸口以下时,再左右分开呈起式姿势。接着再吸气,按上述方法和要求练习。如此一呼一吸,一分一合(手掌),人天相应,内外合一,周而复始。 功效: 1、天人合一,信息圆通. 2、温中散寒,理气祛淤; 3、纳气升阳,能量汇聚; 4、超凡入盛,返朴归真。 第十一式、大道归一 接上式,当两手合十下移至前额处时,停止不动,两手大拇指遥遥对着山根(两眼之间)处,凝神敛意,宁心安神,放松身心,清静自然地体会大拇指与山根内部的奇特感应。如此收视返观,回光返照,真意常存,至灵至妙。 功效: 1、开窍醒目,凝神定志; 2、还精补脑,生慧激能; 3、物我两忘,入虚归真。 第十二式、观心自在 接上式,两手下垂于胸前,并左右分开,于胸前成环抱状,两中指遥指膻中(穴名,位于两乳头连线中点处),两手大拇指遥相对应。然后呼吸逐渐平稳、深长乃至细缓,意守膻中部位内(仿佛其内部有无量空间),并体验安详、自在、清静、空寂之内涵。如此神不外驰,心无他顾,敛意凝神,返本归原。 功效: 1、清热养血,宁心安神;益智生慧,扶元固本; 2、增强定力,凝聚心力,解脱烦恼,激发潜能。 第十三式、纳气归元 接上式,两手姿势不变,但往下移,至肚脐处。两手小指遥指神阙(肚脐中间),两大拇指遥相呼应,手心朝上。吸气时,提肛,收腹,意守神阙内部(仿佛里面有无量空间),呼气时松腹、肛,不加别的任何意念,顺其自然。 要求与要领:心息相依,忘乎情识,去除思虑、妄想与执著,如婴儿之无外想,"如龙养珠心不死,如鸡抱卵气不绝",如此方能使天地之正气、灵气,从外而入我身。 功效: 1、培元补气,温养真元,以助先天之根本; 2、健脾和胃,生精化血,以益生化之根源; 3、滋阴降火,生阳固肾,以养智慧之脑髓。 收式、平心静气 接上式,双手重叠放于小腹(男子左手在内,女子右手在内),含胸拔背(非凹胸凸背,实乃伸直脊背,让心胸开阔,椎体开松),收腹提肛,平心静气,自在安详,深、长、匀、细、缓地呼吸12息(一呼一吸为一息)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