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周易网!
中国周易网图
爱情桃花运势预测,八字运程测算、宝宝起名改名、号码吉凶,姓名打分
在线免费算命
免费取名改名
八字精算(推荐)  在线起名(大师起名)  八字合婚(囍)  姓名测分  号码测算  免费起名(新)
人气最旺易学联盟
当前位置: 气功功法

六妙法门

来源:中国周易网
六妙法门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经。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跌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当知佛为物轨,亦

六妙法门

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经。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跌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当知佛为物轨,亦迹若斯。三乘正士,岂不同游此路?

所言六者,即是数法。约数明禅,故言六也。如佛或约一数辩禅,所谓一行三昧。成约二数,谓一止二双。或约三数,谓三三昧。或约四数,所谓四禅。或约五数,谓五门禅。或约六数,谓六妙门。或约七数,谓七依定。或约八数,谓八背会。或约九数,谓九次第定。或约十数,谓十禅支,如是等,乃至百千万亿阿僧只不可说诸三昧门,悉是约数说诸禅也。虽数有多少,穷其法相,莫不悉相收摄。以众生极语不同,故有增减之数,分别利物。

今言六者,即是约数法而标章也。妙者,其意乃多,若论正意,即是灭谛涅槃。故灭四行中,言灭止妙离。涅槃非断非常,有而难契,无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为门。门虽有六,会妙不殊。故经言“泥洹真法定”。众生从种种门人,此则通释六妙门之大意也。

六妙门大意有十。

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第二次第相生六沙门,第三随便宜六妙门,第四随对治六妙门,第五相摄六妙门,第六通别六妙门,第七旋转大妙门,第八观心六妙门,第九圆观六妙门,第十证相六妙门。

释第一历别对诸禅定明六妙门,即为大意。

一者,依数为妙门。行者因数息故,即能出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若于最后非非想定,能觉知非是涅槃,是人必定得三乘道。何以故?此定阴界人和合故有虚诳不实.虽无粗烦恼,而亦成就十种细烦恼。知已破折,不住不著,心得解脱,即证三乘涅槃。故此义如须跋陀罗,佛教断非非想处惑,即便获得阿罗汉果,数为妙门,意在于此也。

二者,随为妙门者。行者因随息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所谓一知息人,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偏身,五除诸身行,六心受喜,七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云何现弃舍?此观破非想处惑。所以者何?凡夫修非想时,观有常处如痈如疮,现无想处如痴也。第一妙走,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奔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今佛弟子观行破折,义如前说。是故深观弃舍,不著非想,能得涅槃,随为妙门,意在此也。

三者,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四者,金沙轮三昧,即是见思解脱,无著正慧,如金沙也。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汞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人涅槃。止为妙门,意在此也。

四者,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现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炼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即人涅槃。观为妙门,意在此也。

五者,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被折、反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还为妙门,意在此也。

六者,净为妙门者。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即便获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之八,定证涅槃。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种大禅,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弹、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已得今得当得。净为妙门,意在此也。

次释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者。次第相生,入道之阶梯也。若于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净心成就,即发三乘无漏,况复具足诸禅三昧?此即与前有异。所以者何?

如数有两种.一者修数,二者证数。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救修随。

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

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入出,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

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偏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觉随为粗,心厌欲舍。如人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

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

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是名修止。

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

行者是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观分别。

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

修观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别,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观。

证观者,如是观时觉息出入偏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

观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折。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

还亦有二;一者,修还,二者证还。

修还者,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折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巳谢,不能生观。若言亦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是名修还相。

证还相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是名证还。行者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二边故。尔时当会还门,安心净道。

净亦有二:一者,修净。二者,证净。

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净。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

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证净有二:一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三界垢尽,故名证净。

复次观众生空,故名为观。观实法空,故名为还。现平等空,故名为净。复次空三昧相应,故名为观。无相三昧相应,故名为还。无作三昧相应,故名为净。复次,一切外观名为观,一切内观名为还,一切非内非外观名为净。故先尼梵志言:“非内观故得是智慧,非外观故得是智慧,非内外观故得是智慧,亦不无观故得是智慧”也。

次释第三随便宜六妙门。夫行者欲得深禅定智慧,乃至实相 涅槃,初学安心,必须善巧。

云何善巧?当于六妙门法,悉知悉觉,调伏其心,随心所 便,可以常用。

所以者何?若心不便,修治即无益。是故初坐时,当识调心学数。次当学随,复当学止、观、还等。各各经数目,学已,复更从数随,乃至还、净,安心修习,复各经数日。如是数反,行者即应自知心所便宜。若心便数,当以数法安心,乃至净亦如是,随便而用,不简次第。如是安心时,若觉身安息调,心静开明,始终安固,当专用此法,必有深利。若有妨生心散暗塞,当更随便转用余门,安即为善,可以长轨。是则略明初学善巧安心六妙门,是知便宜用心大意。

复次,行者心若安稳,必有所证。云何为证?所谓得持身,及租住,细住,欲界未到地、初禅等种种诸禅定。得诸定已,若心住不进,当随定深浅,修六妙门开发。

云何名浅定不进,修六门令进?

如行者初得持身法,及粗细住法,经于日月而不增进,尔时应当细心修数。数若不进,复当修随。随若不进,当细凝心修止。止若不进,当定中观阴人界法。观若不进,当还更反检心源。还若不进,当寂然体净。

用此六法,吉偏于一法增进之时,当即善修之。

既渐进入深禅定,使过数境。数相既谢,进发随禅

于此定中,若不境进,当善修随、止、观、还、净等五法,定进渐深,随境已度。

着发止禅,禅若不进,当善修止及观、还、净等四法。止定进渐深,观心开发,虽有止法,知从缘生,无有自性,止相已谢。

若观禅不进,当更喜巧修观及还、净等三法。观禅既进,进已若谢,转入深定,慧解开发,唯觉自心所有法相,知观虚诳不

实,亦在妄情。如梦中所见,知已不受,还反照心源。

还禅经久,又不进,当复更善反观心源,及体净当寂。还禅既进,进已若谢,便发净禅。

此禅念相观已除,言语法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是名净禅。

净若不进,当善却垢心,体真寂虚。心如虚空,无所依倚。尔时净禅渐深寂,豁然明朗,发真无漏,证三乘道。

此则略说六妙门随便宜而用,增长诸禅功德智慧,乃至入涅槃也。

复次,行者于其中间,若有内外障起,欲除劫者,亦当于六门中,随取一法,—一试用却之。着得差者,即为药也。治禅障及禅中魔事病患,功用六门,悉得差也。上来所说,其意难见。行者着用此法门,当善思推取意。勿妄行也.

次释第四对治六妙门。

三乘行者,修道会真,悉是除障显理,无所造作。所以者何?二乘之人,四住惑除,名得圣果,更无别法。菩萨大士,破尘沙无明障尽故。菩提理显,亦不异修。此而推之,若能巧用大门对治,破内外障,即是修道,即是得道,更无别道。

云何功用六门对治?行者应当知病识药。

云何知病?所谓三障:一者,报障,即是今世不善,粗动散乱,障界人也。二者,烦恼障,即三毒十使等诸烦恼也。三者,业障,即是过去、现在所起,障道恶业,于未受报中间能障圣道也。

行者于坐禅中,此三障发,当善识其相,用此法门对治除灭。

云何坐中知报障起相?云何对治?……等分别觉观心散动,攀缘诸境,无暂停住故,名报障起。浮动明利,攀缘诸境,心散纵横,如猿猴得树,难可制录。尔时行者应用数门,调心数息,当知即真对治也。故佛言:“觉观多者,教令数息。”

二者于坐禅中,或时其心亦昏亦散,昏即无记心,暗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尔时行者当用随门,善调心随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缘,无分敬意,照息出入,治无记昏睡。心依于息,治觉观攀缘。

三者于坐禅中,若觉身心急气粗,心散流动。尔时行者当用止门,宽身放息,制心凝寂,止诸忆虑,此为治也。

复次,云何烦恼障起?云何对治?

烦恼有三种;一者,于坐禅中,贪欲烦恼障起。尔时行者,当用观心门中、九想、初背舍、二胜处、诸不净门为对治也。

二者,于坐禅中,瞋患烦恼障起。尔时行者,当用观心门中,慈悲喜舍等为对治也。 三者,于坐禅中,愚痴邪见烦恼障起。尔时行者,当用还门,反照十二因缘,三空道品,破折心源,还归本性,此为治也。

复次,云何对治障道业起?业即三种,治法亦三。

一者,于坐禅中,忽然垢心昏暗,迷失境界,当知黑暗业障起。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方便净应身三十二相清净光明,为对治也。

二者,于坐禅中,忽然恶念,思惟贪欲,无恶不造,亦是过去罪业之所作也。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报佛一切种智圆净常乐功德,为对治也。

三者,于坐禅中,若有种种诸恶境界相现,乃至逼迫身心,当知悉是过去,今世所造恶业障发也。尔时行者,当用净门中念法身本净,不生、不灭,本性清净,为对治也。

此则略说六门对治,断除三障之相,广说不异十五种障也。一复次,行者于坐禅中,若发诸余禅深定智慧解脱,有种种障起,当于六门中善巧用对治法也。粗细障法既除,真如实相自显,三明六通自发,十力,四无所畏,一切诸佛菩萨功德行愿,自然现前,不由造作。故经云.“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

次释第五相摄六妙门。

夫六妙门相摄,近论则有二种,远寻则有多途。何等为二?一者六门自体相摄,二者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

云何名自体相摄?行者修六门时,于一数息中,任运自摄随、止、观、还、净等五法。所以者何?如行者善调心数息之时,即体是数门。心依随息而数故,即摄随门。息诸攀缘,制心在数故,即摄止门。分别知心数法,及息了了分明故,即摄观门。若心动散,攀缘五欲,悉是虚诳,心不受著,录心还归数息故,即摄还门。摄数息时,无有五盖,及诸粗烦恼垢,身心寂然,即摄净门。当知于数息中即有六门,随、止、观、还、净等,—一皆摄六门,此则六六三十六妙门。上来虽复种种运用不同,悉有个意。若不分别,行人不知。此则略说大妙门自体相摄,一中具六相也。

复次,云何名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相?

行者于初调心数息,从一至十,心不分散,是名数门。

当数息时,静心善巧,既知息初入,中间经游至处,乃至八日还出亦如是。心悉觉知,依随不乱,亦成就数法。从一至十,是则数中成就随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细心善巧,制心缘数法及息,不令细微觉观得起,刹那异念分别不生,是则于数中成就止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成就息念巧慧方便,用静鉴之心,照息生灭,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阴人界法,如云如影,空无自性,不得人法,是时于数息中成就息念巧慧观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成就观智,识前法虚假,亦复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性,虚诳不实,离知觉想,是则于数息中成就还门。

复次,行者当数息时,非但不得所观能观,以慧方便。亦不得无能观所观,以本净法性,如虚空不可分别故。尔时行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是则于数息中成就净门。

以五门庄严数息、随、止、观、还、净,皆亦如是,今不别说,此则六六三十六,亦名三十六妙门。行者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慧,入三乘涅槃也。

次释第六通别六妙门。

所以言通别六门者,凡夫、外道、二乘、菩萨,通观数息一法,而解慧不同,是故证涅槃殊别。随、止、观、还、净亦复如是。

所似者何?凡夫钝根行者,当数息时,唯知从一至十,令心安定,欲望此入禅,受诸快乐,是名于数息中而起魔业以贪生死故。复次,如诸利根外道,见心猛盛,见因缘故,当数息时,非但调心数息,从一至十,欲求禅定,亦能分别现在有息,无息,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过去息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未来息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现在息有常耶、无常耶,亦常、亦无常耶,非常、非无常耶。及心亦尔。随心所见,计以为实,谓他所说悉为妄语,是人不了息相,随妄见生分别,即是数息戏论,四边火烧,生烦恼处,长夜贪著邪见,造诸邪行,断灭善根,不会无生,心行理外,故名外道。如是二人,钝利虽殊,三界生死轮回无别。

复次,云何名为声闻教息相?行者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故,修数息以调其心,尔时于数息中不离四谛正观。云何于数息中观四真谛?行者知息依身,身依心,三事和合,名阴界入。阴界入者,即是苦也。若人贪著阴界入法,乃至随逐见心,分别阴界入法,即名为集。若能达息真性,即能知苦无生,不起四受,四“行不生,即钝使利使,诸烦恼结,寂然不起,故名为灭。知苦正慧,能通理无壅,故名为道。若能如是数息,通达四谛,当知是人必定得声闻道,毕故不造新。

复次,云何干数息中入缘觉道?行者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当数息时,即知数息之念即是有支,有缘取,取缘爱,爱绿受,受缘触,触缘六入,六入缘名色,名色缘识,识缘行,行缘无明。复观此息念之有,名善有为业,有善因缘,必定能感未来世人天受,受因缘故,必有老死忧悲苦恼。三世因’缘,生死无际,轮转不息。本无有生,亦无有死,不善思惟心行所造。若知无明体性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生,无所有故,假名无明。无名尚尔,亦不可得。当知行等诸因缘法,皆无根本。既无行等因缘,岂有今之数息之实?尔时行者深知数息因缘,空无自性,不受不著,不念不分别,心如虚空,寂然不动,豁然无漏心生,成缘觉道。

复次,云何名为菩萨数息相?行者为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故修数息,欲因此法门入一切种智。所以者何?如经中说.“阿那般那,三世诸佛人道之初门”。是放新发心菩萨,欲求佛道,应先调心数息。当数息时,知息非息,犹如幻化。是故息非是生死,亦非是涅槃。尔时于数息中,不得生死可断,不得涅槃可入,是故不住生死。既无二十五有系缚,不证涅槃,则不坠声闻辟支佛地。以平等大意,即无取舍心,入息中道,名见佛性,得无生忍,住大涅槃,常乐我净。故经云:“譬如大水,能突荡一切,唯除杨柳,以其较故”。生死大水亦复如是,能漂没一切凡夫之人,唯除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心柔软故。是名大乘行者,于数息中入菩萨位。此则略说数息妙门。凡圣大小乘通别之相,数息虽通,须解殊别之相。当知数息虽同共修,随其果报差降,余防止观还净—一妙门。凡圣大小乘通别,亦复如是。

次释第七旋转六妙门。

上来所说六妙门,悉是共行,与凡夫二乘共故。今此旋转六妙门者,唯独菩萨所行,不与声闻缘觉共,况诸凡夫?所以者何?前第六通别妙门观中说,名从假人史观,得慧眼一切智。慧眼一切智,是二乘菩萨共法。今明从空出假,旋转六妙门,即是法眼道种智。法眼道种智,不与声闻辟支佛共。

云何菩萨于数息道中,修从空出假观?起旋转出一切诸行功德相?所谓菩萨行者当数息时,当发大誓愿,怜悯众生,虽知众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尽未来际,作是愿已,即当了所数息,不生不灭,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灭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息空故,非真、非假,非世间,非出世间,求息不得息与非息而亦成就息念。其所成就息念,如梦如幻,如响如化,虽无实事可得,而亦分别幻化所作事。菩萨了息,亦复如是。虽无息性可得,而亦成就息念。从一至十,了了分明。深心分别,如幻息相。以有无性如幻息故,即有无性世间出世间法。

所以者何?无明颠倒,不知息性空故,妄计有息,即生人法,执著爱见诸行,故名世间。因有息故,即有阴界入等世间苦乐之果。当知息虽空,亦能成办一切世间善恶因果二十五有诸生死事。

复次,息相空中,虽无出世间相,而非不因息分别出世间法。所以者何?不知息相空故。即无明不了造世间业,知息空无所有故,即无无明妄执。一切诸结烦恼无所从生,是名出世间因。因灭故,得离后世世间二十五有等果,名出世间果。能出世间颠倒因果法故,是名出世间法。于出世间真正法中,亦有因果。因者,知息空正智慧,为出世间因,妄计息中人我无明颠倒及苦果灭故,名为出世间果。故知菩萨观息非息,虽不得世间出世间,亦能分别世间及出世间。

复次,菩萨观息性空时,不得四谛,而亦通达四谛。所以者何?如上所说世间果者,即是苦谛。世间因者,即是集谛。出世间果者,即是灭谛。出世间因者,即是道谛。故观于息想,不见四谛,而能了了分别四谛,为声闻众生广演分别。

复次,菩萨了息室中,不见十二团继,而亦通达十二因缘。所以者何?过去息性空无所有,妄见有息,而生种种颠倒分别,起诸烦恼,故名无明。无明因缘,则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忧、悲、苦、恼等,轮转不息,皆由不了息如虚空无所有故。若知息空寂,即破无明。无明灭故,则十二因缘皆灭。菩萨如是了息非息,虽不得十二因缘,亦能了了通达十二因缘,为求缘觉乘人广演分别。

复次,菩萨了息无性,尔时尚不见有息,何况于息道中见有六蔽及六度法?虽于息性中不见六蔽及六度法,而亦了了通达六蔽六度。所似者何?行者当数息时,即自了知若于非息之中而见息者,是必定成就悭贪蔽法。悭有四种:一者,悭借财物,见息中有我,为我生悭故。二者悭身,于息中起身见故。三者,悭命于息中不了,计有命故。四者,悭法,于息中不了,即起见执法必生故。

行者为破坏如是悭蔽恶法故,修四种檀波罗密。

一者,知息空非我,离息亦无我,既不得我,聚诸财物,何所资给?尔时悭财之心即便自息,舍诸珍宝,如弃涕唾。当知了达息性,即是财施檀波罗密。

复次,菩萨知无身性,息等诸法不名为身,离息等法亦无别身。尔时知身非身,即破悭身之执,既不悭于身,即能以身为奴仆结使,如法施与前人。当知了知息非息,即能具足成就舍身檀波罗密。

复次,行者若能了息性空,不见即息是命,离息有命,既不得命,破悭命心。尔时即能舍命,给施众生,心无惊畏。当知了达息空,即能具足舍命檀波罗密。

复次,行者若达息空,即不见阴入界等诸法,亦不见世间、出世间种种法相。为破众生种种横计,速执诸法轮回六趣,故有所说,而实无说无示,以听者无闻无得故。是时虽行法施,不执法施,无恩于彼,而利一切。譬如大地虚空日月利益世间,而无心于物,不求恩报。菩萨达息性空,行平等法施檀波罗密,利益众生,亦复如是。当知菩萨知息性空,不得悭度,而能了了分别悭度,以不可得故,知息性空,具足尸罗,羼提、毗黎耶;禅那、般若波罗密,亦复如是。

是中应—一广旋转诸波罗密相,为求佛道善男子善女人开示分别,是即略说于数息门中,修旋转陀罗尼菩萨所行禾碍方便。菩萨若入是门,直说数息调心,穷劫不尽,况复于随、止、观、还、净等,种种诸禅,智慧神通,四辩,力无所畏,诸地行愿,一切种智,无尽一切功德,旋转分别,而可尽乎?

次释第八观心六妙门。

现心六妙门者,此为大根性行人,善识法恶,不由次第,悬照诸法之源。

何等为诸法之源?所谓众生心也。一切方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观心性,不可得心源,即知万法皆无根本。约此现心,说六妙门,非如前也。

所以者何?如行者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诸数量法,皆悉从心出,离心之外,更无一法。是则数一切法,皆悉约心故数。当知心者,即是数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悉随心王,若无心王,即无心数。心王动故,心数亦动。譬如百官臣民,悉告随顺大王。一切话数量法依随心王,亦复如是。如是观时;,即知心是随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知心性常寂,因诸法亦寂,寂故不念,不念故即不动,不动故名止也。当知心者,即是止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觉了心性,犹如虚空,无名无相。一切语言道断,开无明藏。见真实性,于一切诸法得无著慧。当知心者,即是观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既不得所观之心,亦不得能观之智。尔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以无著妙慧。虽不见诸法,而还通达一切诸法。分别显示,入诸法界,无所缺减。普现色身,垂形九道,入变通藏。集诸善根,回向菩提,庄严佛道。当知心者,即是还门。

复次,行者当观心时,虽不得心及诸法,而能了了分别一切诸法。虽分别一切法,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目性清净,从本以来,不为无明惑倒之所染故。故经云:“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行者通达目性清净心故,入于垢法,不为垢法所染,故名为净,当知心者,即是净门。

如是六门,不由次第,直观心性,即便具足也。

次释第九圆观六妙门。

夫圆观者,岂得如上所说,但观心源,具足六妙门,观余诸法不得尔乎?今行者观一心,见一切心及一切法。观一法,见一切法及一切心。观菩提,见一切烦恼、生死。观烦恼生死,见一切菩提涅槃。观一佛,见一切众生及诸佛。现一众生,见一切佛及一切众生。一切皆如影现,非内非外,不一不异,十方不可思议。本性自尔,无能作者。

非但于一心中,分别一切十方法界凡圣色心诸法数量,亦能于一微尘中,通达一切十方世界诸佛凡圣色心数量法门。是即略说圆观数门,随止观还净等,—一皆亦如是。是数微妙不可思议。非口所宣,非心所测。尚非诸小菩萨及二乘境界,况诸凡夫?

若有利根大士,闻如是妙法,能信解受持,正念思惟,专精修习,当知是人,行佛行处,住佛住处,人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即于此身,必定当得六根清净,开佛知见,普现色身,成等正觉。故《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党。”了达诸法真实之性,所有慧身不由他语。

次释第十证相六妙门。

前九种六妙门,皆修因之相,义兼证果,说不具足。今当更分别六妙门证相。六门有四种:一者,次第证。二者,互证。三者,旋转证。四者,圆顿证。

云何次第证?如上第一历别对诸禅门,及次第相生六妙门中,已略说次第证相,细寻自知,今不别说。

第二互证。此约第三随便宜,第四对治,第五相摄,第六通观,四种妙门中论证相。所以者何?此四种妙门,修行方便,无定次第,故证亦复回互不定。如行者当数息时,发十六触等诸暗证,隐没无记有垢等法,此禅即是数息证相之体。而今不定,或有行者于数息中,见身毛孔虚疏,彻见三十六物。当知于数息中证于随门。复有行者于数息中,证空静定,以觉身心寂然,无所缘念。人此定时,虽复浅深有殊,而皆是空寂之相,当知于数息中证止门禅定也。复次,行者当数息时,内外死尸不净,膨胀烂坏,及白骨光明等,定心安隐,当知于数息中证观门禅也。复,行者当数息时,发空无相智慧,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缘等,巧慧方便,思觉心起,破折诸法,反本还源,当知于数息中证还门禅也。复次,行者或于数息之时,身心寂然,不得诸法,妄垢不生,分别不起,心想寂然,明识法相,无所依倚,当知于数息中证净门禅也。此则略说于数息中,互发六门禅相,前后不足,未必悉如今说。余随、止、观、还、净,—一互证诸禅相,亦如是。所以有此互证诸禅者,意有二种:一者,修诸禅时互修故,发亦随互,意如前四种修六妙门相。二者,宿世业缘善根发,是故互发不定。义如坐禅内方便验善恶根性中广说。

第三,云何名证旋转六妙门相?此约依第七旋转修故发。所谓证相者,即有二种:一者,证旋转解。二者,证旋转行。

云何名为证旋转解发相?行者于数息中,巧慧旋转修习故,尔时或证深禅定,或证浅定。于此等定中,豁然心慧开,发旋转觉识,解真无碍,不由心念,任运旋转,觉识法门。旋转有二种:一者,总相旋转解、二者,别相。总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总相。二者,解俗总相。别相复有二种:一者,解真别相。二者,解俗别相。于一总相法中,旋转解一切法。别相亦尔。

云何名为证旋转行相?行者如所解,心不违言,心口相应,法门现前,心行坚固,任运增长,不由念力,诸善功德自生,诸怨自息。总相、别相,皆如上说。但有相应之异,入诸法门境界显现之殊故。今则略出证旋转行:如一数门,具二种证旋转故,余随、止、观、还、净亦如是,略说不具足者,自善思惟,取意广对诸法门也。证旋转六妙门者,即是得旋陀罗尼门也。是名无碍辩才巧慧方便,遮诸恶,令不得起;持诸功德,令不漏失。任是法门,必定不久入菩萨位,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第四,云何名为圆证六妙门?行者因第八观心,第九圆观,二种六妙门为方便,是观成时,即便发圆证也。证有二种:一者,解证。无碍巧意,不由心念,自然圆证,识法界故名解证。二者,会证。妙慧朗然开发,明照法界,通达无碍也。证相有二种:一者,相似证相。如《法华经》中明六根清净相。二者,真实证相。如《华严经》中明初发心圆满功德智慧相也。

云何名相似圆证为六妙门?如《法华经》说眼根清净中,能一时数十方凡圣色心等法数量,故名数门。一切色法随顺于眼根,眼不违色法,共相随顺,故名随门。如是见时,眼根识寂然不动,故名止门。不以二相见诸佛国,通达无碍,善巧分别,照了法性,故名观门。还于眼根境界中,通达耳鼻舌身意等诸根境界,悉明了无碍,不一不异相故,故名还门。复次见己眼根境界,还于十方凡圣眼界中现,故亦名为还门。虽了了通达,见如是事,而不起妄想分别,知本性常净,无可染法,不使不著,不起法爱,故名净门。此则略说于眼根清净中,证相似六妙门相。余五根亦如是,广说如《法华经》明也。

云何各真实圆证六妙门?有二种:一者,别对。二,通对。

别对者,十住为数门,十行为随门,十回向为止门,十地为观门,等觉为还门,妙觉为净门。

二,通对者,有三种证:

一者,初证。二者,中证。三者,究竟证。初证者,有菩萨入阿字门,亦名初发心住,得真无生法忍慧。尔时能于一念心中,数不可说微尘世界,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心行,及数无量法门,故名数门。能一念心中,随顺法界所有事业,故名随门。能一念心中,入百千三昧及一切三昧,虚妄及习俱止息故,名为止门。能一念心中,觉了一切法相,具足种种观智慧,故名观门。能一念心中,通达诸法,了了分明,神通转变,调伏众生,反本还源,故名还门。能一念心中,成就如上所说事,而心无染著,不为诸法之所染污故,亦能净佛国土,令众生入三乘净道,故名净门。初心菩萨入是法门,如经所说,亦名为佛也。已得般若正慧,闻如来藏,显真法身,具首楞严,明见佛性,住大涅槃,入法华三味不思议一实境界也。广说如《华产经》中所明,是为初住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中证者,余九住,十行,十回自,十地,等觉地,皆名中证不可思议真实六妙门也。 云何名究竟圆证六妙门?后心菩萨入茶字门,得一念相应慧,妙觉现前,穷照法界,于六种法门究竟通达,功用普备,无所缺减,即是究竟圆满六妙门也。分别数、随、止、观、还、净诸法门证相,意不异前,但有国极之殊,故《璎珞经》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源。”《法华经》言:“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约修行教道,作如是说。以理而为论,法界圆通,诸佛菩萨所证法门,始终不二。故《大品经》言:“初阿后茶,其意无别。”。《涅槃经》言:“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华严经》言:“从初地悉具一切诸地功德”。《法华经》言:“如是本末究竟等”。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五禽戏

    五禽戏 虎戏:自然站式,俯身,两手按地,用力使身躯前耸并配合吸气。当前耸至极后稍停,然后身躯后缩并呼气,如此三次。继而两手先左后有向前挪动,同时两脚向后退移,以极力

  • 五行掌

    五行掌 是五台山传下来的养生祛病功法,其特点是三调并用。动静兼练、刚柔相济、虚实变换、松紧相辅、运动全面。五行掌包括预备活动和推、拓、扑、捏、摸五种功法,可根据病症

  • 本尊观想法

    本尊观想法 本尊法,即是佛家密宗修持者在诸菩萨中,选定一位与你有缘的佛尊作为本体尊,观想自身变成本体佛的修法。《大日经》说:“一身与二身,乃至无量身,同入本体。”本

  • 藏密功法之“破凹”法

    藏密功法之“破凹”法 “破凹”是藏语的译音,其意是开顶。此功法是密宗脉气学修炼的关键功法之一,不修成此功法,就无法达到更高的次第。其修炼方法和程序是:紧接着灵热功法

  • 宝瓶气修炼法

    宝瓶气修炼法 宝瓶气是内法的基础,要在外法本尊相应了才修。 修宝瓶气之前,要做“九节佛风”。 以前讲九节佛风都是先由右鼻孔吸气,然后再左鼻孔出;再左鼻孔吸,右鼻孔出;

  • 道家小还丹功法

    道家小还丹功法 “还丹”是中国传统内丹功法之一。还丹分为“小还丹”与“大还丹”两种,目前称为大小周天功。周天功法经过数千年的流传,由于历代气功家根据自己练功实践的经

  •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道家静坐十二心法 一灵独觉法 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朴;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

  • 无生经导引疗法

    无生经导引疗法“无生经导引疗法”是一种静动自我疗法,主要借助存想并配合一定的呼吸形式,培植元气,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该疗法源于《无生经》,作者无法考证。目前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