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华人都把农历新年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每年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日开始,过年的气氛到处洋溢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这个喜气洋洋的欢乐时刻,更是与家人、朋友团聚的好时光。或许有些人还不太懂过农历新年的一些习俗,以下为你简单介绍: 1、尾牙:(农历十二月十六日) 拜土地公:这是一年当中最后一次祭拜土地公的日子,为了谢谢土地公一年来的保佑,所以祭品都会比平常还要多。 吃刈包或春卷(润饼):表示祈福和慰劳自己的意思。 吃尾牙:老板通常会在这一天请全体员工吃饭,感谢员工这一年来辛勤的工作。 2、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传说中,灶神在这天要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一年来的善恶功过,天神则以此报告,为判定次年祸福的依据。所以人们会在这一天隆重的送送灶神,希望牠在玉皇大帝面前说说好话。 一大早人们就以牲醴、汤圆、纸马恭送灶君及诸神,拜拜后,会以汤圆点于灶君的口角上,所谓「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意思就是求灶君口下留情。 3、大扫除:(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至除夕前) 送走灶君和诸神之后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大扫除,因为平日不能轻易移动神位,以免触犯神灵,趁此日诸神升天后,将神明厅及神位的积 尘,还有家里各个地方都打扫干净。 4、办年货:(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至除夕) 可以看见热闹的年货大街街景和赶办年货的人潮,渐渐把过年的气氛推上高潮。大家都赶在过年前把该准备的年货一起购买齐全,例如:各式瓜子、开心果、糖果、年糕、鞭炮、春联、年菜、吃、穿、用的日常用品…等。 5、贴春联:(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 古时候的春联是驱逐年兽和避邪用的,但是现代贴春联是为了将过年的气氛点染得更为喜气洋洋。所以家家户户都会在住家大门、窗口、米缸…等处,张贴各式各样的春联或年画。另外,人们也喜欢把方形的春联贴倒,因为「倒」是「到」的同音异义字,贴反的春联象征着春天和财富的到来。 6、团圆吃年夜饭:(除夕夜) 在外地工作和学书的小孩,都会在除夕夜之前赶回家,全家人齐聚一堂共进一年一度最重要的年夜饭。无论时代如何的变迁,这个与家人团 聚的观念,仍然在每个人的心中占着最重要的地位。如果有人因为特殊的原因无法回来团圆,父母要为他准备一副碗筷,并留一张椅子表示 他也有回来一起共进年夜饭。 7、分压岁钱(红包):(除夕夜) 新年假期中小朋友最兴奋的事应该就是收到红包。吃完年夜饭,家人会把红包分送给家中的老人与小孩。相传,古代压岁钱的意思是指可以压住邪祟,用来驱邪避凶、保佑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8、守岁:(除夕夜) 吃完年夜饭,大家都会一起守岁到天明,相传守岁可以为父母亲增加寿命,因此除夕夜通常都是彻夜不眠。 9、开正、抢头香、放鞭炮:(正月初一日) 大年初一要先祭拜祖先,再到寺庙烧香拜拜,祈求平安。拜拜之后,会燃放鞭炮增添热闹的气氛。相传古代过年燃放鞭炮是为了要吓走年兽。当然也有民众抢头香的习俗,全台各地的庙宇都沸腾到最高点,希望在新的一年抢得第一柱香,可以为抢个好采头。 10、回娘家:(正月初二日) 大年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做客并向父母拜年的日子,这天女儿会带丈夫和儿女一起回娘家。整年操家事的妇女,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以「做客」的心情来享受这难得假期。古代嫁出去的女孩是不可以无原无故擅自跑回娘家的。只有在大年初二才能由娘家的兄弟前来迎接回娘家。 11、困到饱:(正月初三日) 因为初一、初二特别的忙,所以初三可以睡到自然醒再起床,一扫前几天的疲累。 12、迎神:(正月初四日) 初四是迎神的日子,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返回天上向玉皇大帝报告的诸神,在这天再返回凡间。俗说:「送神早、迎神迟」,迎神通常在下午才举行。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牲醴、水果、甜点…等物品来祭拜诸神,并烧金纸、神马,燃放爆竹,欢迎诸神回来。 13、开工:(正月初五日) 快乐的年假已经结束了,初五后,就要回到正常的起居生活了。初五清晨,供于神桌前的春饭、年糕、柑塔…等祭品都要收起来。屋内积了五天的灰尘也要打扫清洁。公司行号也会在这天开工,但开工通常是只选个吉时,准备牲醴、金烛祭拜,燃炮鞭炮后开启店门,此谓「开市」,老板则会发给员工红包,开市或开工通常只是仪式,事实上这天仍然是休假。 14、拜天公:(正月初九日)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的日子,俗称「天公生」。因为玉皇大帝是宇宙的主宰,统率诸神。所以玉皇大帝诞辰也是正月里最隆重的祭祀,今天要烧「天公金」、燃放鞭炮。 15、元宵节:(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是三官大帝的诞辰,家中要搓「元宵圆」,中午以牲醴祭祖,拜地基主,有幼童之家还要拜「床母」。十五夜叫「元宵暝」,庙宇会举办「猜灯谜」活动。妇女和小孩手拿各式灯笼夜街,元宵暝的大街小巷热开非凡,新年的欢乐最后就在元宵灯火的高潮,划上一个圆满的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