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头场,这一个传统的代名词,可能一开始看的话并不会很了解这是一个什么意思,但是在绍剧文化中,这就是代表着在汉族传统戏剧开始之前,用来敲锣打鼓,招徕观众的一种方式,那么文化解读里会怎样解释,一起来看看吧。
的笃班及绍兴文戏时期,分文头场、武头场两种,的笃班时期多用前者,绍兴文戏时期多用后者。 文头场用“绍敲”,即用绍剧响器与绍剧锣鼓经,响器有鼓板、大鼓、大钹、大锣、小锣、水镲等,锣鼓经由〔三帽头〕、〔火炮〕、〔水底锣〕、〔吞头〕、〔阴锣〕等组成。武头场用“京敲”,即用京剧响器与京剧锣鼓经,响器有鼓板、京鼓、京锣、大锣、小钹、小锣等,锣鼓经由〔急急风〕、〔走马锣鼓〕、〔冲头〕、〔抽头〕、〔小锤半〕、〔马腿〕、〔水底鱼〕、〔收头〕等组成。两种头场相比,后者更热烈火爆,故称前者为“文”、后者为“武”。由乡村进入城镇剧场后,敲锣打鼓显得噪声太大,乃改用京剧曲牌〔夜深沉〕代替“敲头场”。建国后,剧场艺术日益发展,“敲头场”遂告绝响。 绍剧,中国汉族戏曲剧种。原名“绍兴乱弹”,俗称“绍兴大班”,源于秦腔,1950年定名为绍剧。 你可能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