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戏,江苏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6月,经国家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关于淮海戏的发展历程吧,看它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1、正式定名 2、老艺人传说 “随身衣,就脚鞋”,化妆十分简陋。后来,逐渐增添了一些本头戏;伴奏除三弦外,又增加了大锣、小锣、铙钹等打击乐;唱腔上形成了刚劲粗犷的男腔[金风调]、高亢远扬的女腔[二泛子];表演上,丑脚脱胎于农村生活,创造了“鸡刨塘”、“麻雀跳”等步法身段;旦脚注重跷功,在“扭”中形成了“耍手巾”、“耍扇子”、“推衫”、“投跟”等表演技巧。 3、光绪六年 光绪二十六年,出现了第一代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至抗战前夕,行当已齐全,分五脚生(小生、文堂生、老生、奸白、勾角)和五脚旦(奶小旦、花旦、青衣、彩旦、老旦)两类10行;服装、化妆、脸谱均由京剧引进;伴奏的皮三弦改为板三弦;剧目除自己原有的以外,又从京剧、徽剧、僮子戏、工鼓锣、小唱本移植改编,有了极大的丰富,号称有“三十二大本,六十四单出”。 4、两大表演流派: 5、成立了淮海剧团 随着剧目的丰富,淮海戏的唱腔与伴奏也迅速得到发展。如谷广发等在[金风调]基础上,发展创造了男基本唱腔[东方调];杨云发等创造了[小丑调];女腔基本调[好风光]形成多种板式;古老的[二泛子]经过创新,已成为淮海戏另一个主要女唱腔。乐队在增添了琵琶、板胡、唢呐、板鼓、大鼓、堂鼓等乐器外,还创作了有特色的淮海高胡。 行当方面又有突破,分为正旦、小旦、彩旦、老旦、刀马旦、老生、正生、小生、武生、老丑、大乙丑、小耍丑、奶丑、武丑、大花、黑花、红花等。演出地区也不断扩大,北上山东诸城、临沂,南下无锡、苏州和上海。 6、恢复建制 1987年,全省有淮海剧团7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5个,除省淮海剧团为全民所有制性质,市、县淮海剧团均为集体所有制。是年,全省淮海剧团创作演出剧目4个,上演剧(节)目40台,演出1852场次,观众142万人次,约一半是在农村演出。全年演出收入52.6万元。 7、历史意义 解放战争中,部分艺人随军转战南北,“肩背步枪驱敌寇,手提三弦唱英雄”。民国37年,两个“大众淮海剧团”(分属于淮海区第三中心县委和淮阴专区)和学校、农村的业余剧团一起编演现代戏,深受广大军民欢迎。 通过排演大量现代戏,淮海戏的音乐、表演有了很大的改革和发展,伴奏增加了二胡、笛子、月琴等乐器;涌现了不少新唱腔,如汤增桐、吕文桥在《柴米河畔》中改编设计的[好风光调],后来成为淮海戏女腔的基本调。 你可能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