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最初是流行于闽南农村的一种化装游行,由于戏班阵容限制,行当也有较大限制。但发展至今已有了很大的突破与发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它的表演艺术吧。 过去,由于戏班阵容的限制,一个行当未能配备几个脚色,故在行当分工上须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红北,竖眉兼扮丑,文小生兼扮文老生,二花兼扮武丑,花旦要能兼扮赵云,苦旦要能兼周瑜。 高甲戏有丰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闽南的“南拳”、“斗狮”的套数,后又吸收了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加以丰富。 旦角的科步,部分吸取了梨园戏,手姿丰富,步法严谨,后人总结为三十六步科范。 丑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独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戏后期向京剧吸取、取法,气势恢弘,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高甲戏一般分为六门行当:小生、老生、北、旦、丑、杂。 根据各行具体人物的身份、年龄、扮相及表演上的特点,又有不同分工。 2、老生 3、北(净) 4、旦 5、丑 6、杂 你可能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