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威宁彝族变人戏是傩戏的代表分支之一,作为咸宁民俗活动中的一种表演,变人戏以其独有的表演艺术展现了彝族的民族特色,也是彝族文化的一种表现。那么,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关于威宁彝族变人戏的内容吧。 “撮泰吉”是彝语。“撮”意是人,“泰”意是变化,“吉”意是游戏、玩耍、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人类刚刚变成的时代”或“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 “撮泰吉”的演出,一般是在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的“扫火星”民俗活动中举行。由四个有机联系的环节组成: 1、祭祀 开场时,在场地四角点燃灯笼,由惹嘎阿布发号施令,领着几个“撮泰”老人,手柱棍棒,踉踉跄跄,像从遥远的原始森林里走来,发出猿猴般的吼叫声。接着向天地、祖先、神灵、山神、谷神斟酒祭拜祭祷毕,跳“铃铛舞”(一种古老祭祀舞蹈)。 2、正戏 演出中,对先民如何驯牛、犁地、撒种、薅刨、收割、脱粒、翻晒、贮藏等生产过程,都作了粗犷的示意性动作描述。演出由模拟动作、原始舞蹈及用彝语讲述的对白和诵词组成。诵词内容主要是驱邪、讲史、祝福。 演出中,除惹嘎阿布用常人声调讲彝语外,其他几个“撮泰”老人,则用抽气冲击声带发出怪声答话,很像猿猴一类动物叫声。面具大于真面,有猴相,前额宽大厚实向前突出。制作工艺原始、拙朴、粗犷。有打击乐器锣、鼓、钹,但只是在演出开始和舞狮时敲打。 3、喜庆 4、扫寨,即“扫火星” 走时,还要从主家草房四角,扯走一些茅草,来到寨边,埋下鸡蛋,用茅草作燃料,把其余鸡蛋烧熟后分食,高呼:“火星走了,火星走了!”埋下的鸡蛋,来年由“撮泰”老人撬出看其好坏,以卜来年吉凶祸福、年景好坏。上述仪式完成后,“撮泰”们取下面具,放在住在寨边的人家保存。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 “撮泰吉”是傩戏大家族中的早期成员。它具有傩戏最突出的特征,即在表演上要戴面具,而面具是作为神灵看待的;在内容上与民俗信仰,傩祭活动密不可分。完成了傩祭向傩戏艺术的初步过渡,是傩戏的雏形,是傩戏的低级层次。 你可能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