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唱脸谱:“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这句台词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那你知道窦尔敦又是怎样的人物呢?为什么能在关二爷的前面唱呢?有怎样的精彩故事?本期戏曲大全为你揭秘窦尔敦的故事。 窦尔敦(1683~1717),河北省献县人,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他上有长兄,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敦。他出身贫苦,其父窦志忠系明朝(公元1368-1644)末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下的将领。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和《彭公案》、京剧《盗御马》和《连环套》中的豪侠。最后被清政府处死。 关于窦尔敦这个人物,在清代正史中两大基本史书《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记载,只是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地方志中有文字涉及。 《坐寨》这一大段西皮原板,窦尔墩回首往事,他说——“也是某心大意未曾提防”。黄三太不讲信用,明明说好窦尔敦双钩战他金刀,却因不敌,下黑手,用甩头伤了窦尔敦的肩膀,故引出窦尔敦盗马复仇这段故事。“大丈夫仇不报枉在世上,岂不被天下人耻笑一场?饮罢了杯中酒换衣前往。”可他万万没想到,黄三太走运,早就命归西天,自然死亡了,可又引出他儿子黄天霸的一段故事。没想到这黄天霸比他老子有过之而无不及,又用阴招,或者你说是高招也行,反正不是光明正大的比武,赢了窦尔敦。(有兴趣的可以自己看看,黄天霸找人偷了窦尔敦双钩,留下自己的单刀,表示我没偷偷趁半夜杀你,窦尔敦觉得自己的武器和命都差点丢了,大方的承认输了) 文献《古城瑷珲》 窦尔敦性格刚烈、豪爽,武功十分出众。康熙年间,他在河北省连环套一带树旗起义,为反抗清政府拉起了队伍,绰号“铁罗汉窦尔敦”。 康熙21年(1682年),康熙决定在山海关外大凌河建一个牧场,饲养大批马匹,专供皇帝和皇家选用。于是,大片民田被强占,激起了当地农民的无比愤怒。此事被威震四方的绿林好汉窦尔敦知道后,他率弟兄们劫了朝廷的十几匹好马。同年又在一个叫商家林的地方劫了皇纲,并把东西分给贫苦百姓。窦尔敦成了清政府当时有名的“大盗”,康熙帝亲自下旨“限期捉拿窦尔敦归案”,并两次派兵攻打连环套,损兵折将,没能抓获窦尔敦。后来,朝廷闻知窦尔敦是个孝子,派人将窦尔敦的母亲和嫂子拿到,施以酷刑。得知此消息的窦尔敦万分悲痛,为了不牵连老母,他毅然到官府投案自首,被刑部判了死刑。 康熙23年(1684年),康熙帝召见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安排收复被沙俄占领的雅克萨城一事。这位将军为巩固边疆,收复雅克萨,广招人才。他对窦尔敦刚直不阿的品德和过人的武功,早就敬佩不已。当得知窦尔敦被判死刑后,便在京城几经奔走,才使刑部免去窦尔敦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龙江。 窦尔敦被流放到归爱辉布丁屯(江东64屯之一,俄国境内),萨将军选出一批年轻人,让窦尔敦教他们杀敌格斗本领,为取得战争胜利做好准备。康熙24年(1685年)中俄雅克萨战争打响,中国军队包围了雅克萨城。萨将军派窦尔敦到城中送劝降书,要求俄军投降并撤出雅克萨及占领的地区。窦尔敦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但敌军拒不投降,在清军的猛攻下,俄军大败,第一次雅克萨战争取得了胜利。 俄军不甘心失败,在清军撤回爱辉后,他们又重新占领了雅克萨,重修被烧毁的城墙,并建起一座塔楼,楼上竖起一丈旗杆,旗杆上设有楼橹。翌年(1686年)第二次反击战开打,敌将登楼用旗指挥,战斗进行到第五天,城仍未能攻下。为使俄军失去指挥,窦尔敦混入城内将支撑楼橹的旗杆砍断。在敌阵中他只身与俄军奋战,杀死许多俄兵,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方又取得了胜利,为《尼布楚条约》划定中国疆界,奠定了基础。 窦尔敦在此次战争中负了伤,于1687年逝于爱辉镇附近的火石山(今窦集屯)。为缅怀这位民族英雄,萨布素将军在窦集屯为窦尔敦建造了祠堂,后人称为“窦尔敦庙”。 你可能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