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危机。如果没有以好的方式去解决的话,那么问题只会更加严重。毕竟民间艺术的局限性很大。那么,直到现在,华阴老腔的现状和发展都是什么样的呢?或许,要传承下去有困难吗? 华阴老腔的现状于发展问题: 为挽救危机重重的老腔,华阴市曾两次举办培训班,共计招收学员77名,其中有五名学员,颇具潜力。王振中近年已较少演出,专心开门授徒,整理剧本,全国各地慕名前来求教者络绎不绝,其中亦不乏有发展潜力者。而张氏一脉的传承人张喜民则早已打破传内不传外的陈规,面向全国公开授徒。老腔的传承人,已为数不少,但要成长为像王振中、张喜民这样的艺术家,若无数十年的人生历练和艺术积累,恐怕难以成就,也不可急于求成。 已闲置的双泉村小学,即将成为华阴市老腔艺术保护中心主管的“华阴老腔博物馆及传承基地”,为有志于老腔艺术传承者,提供一稳定的学习场所。也有研究机构和出版单位有意协助张喜民、王振中整理出版老腔剧本。相较于20世纪末的萧条状态,老腔可谓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的两难,是困扰诸多非遗剧种、剧团的重要问题。华阴老腔持续多年与其他艺术形式合作的尝试,无疑走在全国地方戏曲的前列,其经验可资参照。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王振中即为电影《桃花满天红》《活着》等作品配乐。一曲《人面桃花》,道尽人世的沧桑、凄然与无奈,闻之者无不动容,也使影响仅限于华阴一隅的老腔初步为世人所知。 2001年,华阴文化干部党安华大幅度促进“老腔皮影戏”的改革,将“老腔”与“皮影戏”分开,让老腔艺人从幕后(“亮子”)走向前台。此一“革命性”变化在四年后得到了导演林兆华的首肯,得以参演话剧《白鹿原》,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取得了轰动性效应。 老腔“那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在对演出效果作出如上评述之后,陈忠实还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早日接触老腔,让其气势磅礴、粗犷豪放、慷慨激昂、雄奇刚健的旋律在心底不时响动,《白鹿原》的色调和质地或可呈现出另一种样貌。 你可能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