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是中国的五六十个民族之一,其中的一些民俗对于“外人”来说是很新鲜的,特别是一些节日,仡佬族的毛龙节就是其中之一。毛龙节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带你去了解仡佬族毛龙节。 “仡佬毛龙”是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下来的民间崇尚的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贵州省石阡县龙井、汤山等乡镇的宴明、龙凤等仡佬族村寨,辐射及于全县各地的侗、苗、土家各民族。仡佬毛龙主要活跃在元宵节期间,有学者推论,毛龙源起于古代仡佬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 2006年5月20日,仡佬毛龙节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节日起源 龙井乡晏明一带的仡佬族中流传有“唐魏征梦斩金骨老龙之子”的故事,传说“仡佬毛龙”即是“金骨老龙”的长子,与章回小说《说唐》中“魏征梦斩”的故事基本吻合,另外,据《石阡县志》记载:“灯从唐代起”,在当地“毛龙”属“灯”之一种,故可推测:“仡佬毛龙”可追随到盛唐时期。从民国《石阡县志》所记载的“仡佬毛龙”在境内活动的主要情况来看,清末直到解放前夕,“仡佬毛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之中。 传承价值 “仡佬毛龙”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显示出独特的民族性、地域性及多样的社会功能,它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 传统的宝贵财富。 你可能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