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是我国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长期居住于喜马拉雅山脉周边的山地和丛林中,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珞巴族很有特色的建筑风格。有长屋、小栋房等等。一起来看下在珞巴族文化中它们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吧。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最为集中。由于长期依附于山地生活,珞巴族的传统建筑、村落格局、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具有典型的山地特征。珞巴族聚居的珞瑜地区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很早便被珞巴族的祖先所开拓并形成了独特的珞巴文化。珞巴族的传统村落景观文化模式主要由景观要素、陈设装饰和形象符号组成。 1、集体居住的“一”字形长屋 长屋是珞巴族家庭和社会形态的典型表现。长屋呈“一”字形排列有数间或数十间不等,长的可达几十米,一般长屋内住着同一家庭的若干小家庭,每一小家庭占一居室自立火塘,有的部落一个家族住在一幢长屋里。典型的长屋可以分为三类:以崩尼族为代表的“南塔”、以巴达姆族为代表的“莫休普”和“雅胜”。 “南塔”是一种竹木结构的干栏式楼居建筑分三层:第一层称为“那贡”作堆放柴火和圈养猪、牛之用;第二层住人叫“郭基”;第三层即顶棚,供存放工具杂物。“莫休普”位于村寨中心,为男性青少年集体夜宿的公房,为保卫村寨之用,同时也是村内重大事项的议事所、大型的集体祭祀仪式和节庆活动场地。“雅胜”则是未婚女子的公房,分为长屋和方屋两种,也是对青年女子进行集体管理奖惩之所。 2、小家庭式的小栋房 在长屋存在的同时,还有供个体家庭居住的小栋房,分为干栏式和地居式竹屋。干栏式以博嘎尔部落的“乌石”为例,修建时先在底部竖圆木立柱,二层地板处和顶棚处架设横梁,横梁上铺设木条,房顶搭建成人字形,多用木板、芭蕉叶苫盖。墙壁、地板用篾席铺搭,房屋底层堆放柴火作猪狗圈。二层住人,顶层堆放辣椒等杂物。门一般面向山坡开,门外有一阳台,在阳台靠门的两端设有男女厕所。人口多的人家把居室隔作两三间不等,每间均设火塘,由婚后的子女或奴隶分住,一般人家在靠近房子的入口处另建一耳房圈放牛羊,在房子的附近建仓库堆放粮食。 地居式住宅以苏龙人“纠杂”的修建最为典型。其建筑过程是:先在两面山墙外各竖根立柱,中间较高那根做主梁,屋顶两边低的立柱架檐梁,主梁和檐梁之间搭加若干根木棍,上铺芭蕉叶和茅草等用藤条拴牢呈“人”字形,四周用竹片或粗竹席搭棚,再捆上藤条构成墙体,室内铺竹席或木块,屋中心设火塘,火塘上方吊一个木架,供烤柴和烤肉之用。 3、墓葬穴冢 珞巴族的丧葬制度中,以土葬为主,部分地区存在着石冢葬、崖葬和树葬等安葬方式。主流的土葬方式以墨脱为例,先挖一个圆形竖坑,再挖横穴。横穴一般是用来垫放死者旧衣物,尸体向右躺,在横穴口竖插一排木桩以挡土,然后填土压实形成墓冢。 4、河渠道路的交通建设 珞瑜地区山高谷深,江河阻隔与外界联系极为困难,对于长期生活在高山密林中从事狩猎和刀耕火种的珞巴族来说,他们的交通工具与设施是简单而实用的。 在村与村之间,人们修建了一条条羊肠小道。珞巴人修建道路有一个特点,即总要选择最短的距离,即使翻越一座高山也不走路程远的弯路。人们常常利用雨水冲击形成的水沟或乱石嶙峋的河道,稍加修理即成行走的路。遇上莽丛砍伐开道;碰上陡坡,修筑石阶或搭架拱桥;途径沼泽地或小溪流,砍倒大树横架其上;倘若遇到险峻陡峭的山崖绝壁,常用的方法是架设独木桥。珞巴族的河上交通设施相对较发达,常见的桥梁有独木桥、竹木桥、溜索桥和藤网桥。其中溜索桥和藤网桥是依当地实际特点而创,展示了珞巴族人们高超的架桥技艺。 5、地质地理及生物景观 珞巴族大部分人民均集聚于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其中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周边的景观最具价值。一是峡谷本身壮丽的姿彩,且由于位于亚热带地区,夏季高温潮湿多雨形成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景象。山林中多高落差的瀑布,主要分布在背崩、多雄曲等一带。秀丽的南迦巴瓦峰也位于这片土地,大峡谷地区多高山湖泊,皆是山水清秀景色宜人。大峡谷地区气候温湿,这里有种类繁多的珍惜野生动植物物种,木耳、核桃等质量上乘极富营养。垂直分布的物种资源是开发珞巴族旅游的一大优势。 你可能会喜欢: 达斡尔族萨满教传统文化 锡伯族的丧葬风俗文化 撒拉族服饰特点有哪些 你所不知道的达斡尔族的丧葬习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