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过历史课的人应该都知道,上古尧帝和舜帝禅让帝位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可以说是上古圣王“公天下”精神的代表。那么,禅让制究竟是何含义,在汉族历史上又产生过什么影响呢?今天的民族文化版块就为你进行分析。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从字义上讲,就是统治者把首领的位置让给别人。“禅让”又可分“内禅”与“外禅”,“内禅”为帝王将帝位让给同姓人,如乾隆让位给嘉庆,“外禅”谓天子禅位于外姓,如尧让位于舜。 起源: 相传上古五帝时代,尧帝年事已高,而其子丹朱性格粗野,好闹事,尧帝认为不足以委任为继承人,于是便举行部落联盟议事会商议。会上,各部落领袖推举舜为继承人,于是尧便对舜进行了3年考核,认为他可以胜任,就命舜摄政。舜的政绩得到各方肯定,于是帝尧举行禅让仪式,在祖庙里的祖宗牌位前大力推荐舜来做自己的继承人。 舜继位年高后,用同样的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禹继位后,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也就是禅让制的起源。禅让制施行时间并不长,只是到禹就终止了,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 后世: 之后上下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也不乏王朝更替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例如,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265年,曹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西晋武帝司马炎等等,不一而足。 但这些所谓的禅让,就背离了上古帝王禅让的初衷了,这些禅让只是朝中权臣为胁迫皇帝退位而找的借口,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名分。因此,如果一个朝代以禅让为名,实际灭亡的,史书中多表述为“篡”(如“王莽篡汉”),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则用“灭”(如“元灭宋”),以用字的区别来表明某种历史价值判断。 影响: 禅让制是在上古时代,较为可靠的一种“圣人统治”,作用其实就是避免武力纠纷的民主选举,任人唯贤唯孝唯德,能避免封建集权世袭的盲目性和独裁性,利于民生。相比君王世袭,禅让制来得更为民主,也未形成以君主家族为核心的权利集团。与此同时,这种经过各方诸侯以民主协商的方式,推举国家领导人的作法,也反映了中国五帝时代复杂的部族政治现状,是部族政治角力的结果。 结束语:禅让是上古部族政治时期的一种民主协商方式,提出并推行禅让制度的先圣贤王体恤万民的慈悲与睿智,让生活在千年以后的我们依然敬仰。毕竟,选贤举能,创太平盛世,是每个世代人们的共同愿望。 你可能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