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坎肩这个词?可能在北方听得会比较多点。那么我在说说他的另外一个叫法大家应该就都明白什么了,在汉族文化中就是我们现在叫的马甲也叫背心,是不是脑袋里就立马有印象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坎肩,指的是一种多为女士穿着的外套,它们是开襟的,大多不能闭合,只能开襟着穿,坎肩又分为普通坎肩和“小坎肩”,“小坎肩”指的是短款的坎肩,坎肩在各种季节都很好搭配,可以搭配各种风格的衣装,非常受时尚女性的青睐。清朝时兴穿坎肩亦称“马褂”,之外还有“马甲”,也叫“背心”,北方称其为“坎肩”,满语称“窝龙带”。 相传坎肩是由久居南方汉族的“半臂”(实是无袖)演变来的。据记载,隋唐时期,已有“半臂”出现,只作为妇女的便服,似乎还有一点短袖,但这个短袖不是后上的,仅是依布幅的宽窄自然下垂的。至宋代便演变成男女都穿的已经无袖的背心了。开始只在武士群体中流行,后来官员或有身份的人只作为便服穿,所以《珩璜新论》中说:“今之衣半臂非礼服也。”就是说,穿上半臂不能登大雅之堂,只能作为休闲时穿。 当时这种背心,结构很简单,就是对襟,无领无袖,南方人也有叫“搭护”的,也有叫“卡两裆”的,就是前后两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 清代的坎肩很讲究,尤其是入关以后满族穿的坎肩多短而紧身,一般仅及腰下。虽说是便服,却因为它穿起来方便,护心,老少皆宜,所以穿的人很多。坎肩如马褂一样也有大襟、对襟诸式。袖口是平的,一般穿在里面,式样也比较窄小。也有的喜欢穿在袍衫外面,而且在制作上还常把坎肩和长袍用一种面料,用同样的装饰方法制成套装,穿起来别有一种华贵、庄重的气派。当时还流行一种“琵琶襟”坎肩,这是清代出现的新款式坎肩。它的大襟边不到腋下,而是从第二个纽扣的地方直通向下,但不到底,从第四个纽扣又回到中心线,以对襟形式直通到坎肩底部,左前襟缺一块的地方与里襟扣合。这种款式不分男女,都可以穿。 另有一种多纽扣的马甲,其前襟横作一字形者叫做“一字襟”坎肩,也叫做“军机坎”,满族又称之为“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是满语勇士的意思)。 一字襟”坎肩最先流行于八旗子弟中,有时朝廷各部司员、要官在谒见上司的时候,往往套在长袍外面,以后一般官员也都穿着,慢慢演变为一种半礼服。按例本用皮制,衬于袍套之内,如果乘马行走觉得热时,就探手于内解掉上排纽扣,再解两旁纽扣拉引而脱之,可免挽脱外衣之累,后来就直接穿在外面,但仍保持着一字襟和多纽扣的样式,成为一种装饰。后来,也有在对襟坎肩前襟的中部或下部,增加一道一字襟的,两排纽扣在身前交叉为一个十字,更是纯粹的装饰了。 当时还有一些一般常见款式的坎肩,如带大襟的(捻襟)、对襟直翘的、对襟圆翘的、人字襟的、圆领的、鸡心领的、长身的、短身的等等诸多式样,多半都套在外边穿。四周和襟领处镶以异色边缘并随时而增设,在交襟处或对襟下端及左右腋下处,都作如意头式样的镶滚,后来镶滚道数甚多,反倒把其本身的衣料退居于极少的部分。坎肩有装领头的或不装领头的,领的高低也随时变化,到清末则渐为增高了。清代坎肩的用料及颜色和马褂差不太多,有单、夹、棉、纱、皮之分,一年四季都可以穿,内着衬衫,下穿长裤。向例为王及公主服,到清后期便人人都穿了且又做得短小,只及腰下。坎肩的用料和颜色与马褂差不多,其功能除了装饰美观的作用外,还有穿着方便,保暖的实用价值。所以坎肩这种服饰,能一直流传至今而不见衰落。 【结束语】在清朝初期,坎肩比较窄小,一般都是穿在里边,到了晚清尚宽博,所以多喜欢套在袍、衫之外,而且男女都可以穿着。另外还有一种叫“巴图鲁”(满语勇士)的坎肩在八旗子弟中很流行,后来有的加上两袖,被称为“鹰膀”,更显英武。由于坎肩美观、轻便、保暖,至今经久不衰,老少皆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