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的思想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色彩鲜明。 墨子的先祖原为宋国贵族,但他本人却是平民出身。作为没落的贵族后裔,他自然决心出去拜访天下名师,学习治国之道,恢复祖上荣光,于是他草履布衣,开始在各地的游学。 墨子曾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随着学习深入,墨子渐感儒家的主张是“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他批评儒者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以及对待天帝、鬼神和命运的不正确态度,认为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 墨子最终“故背周道而行夏政”,舍掉了儒学,另立新说。墨子在各地聚众讲学,以激烈的言辞抨击儒家和各诸侯国的暴政,渐渐集中了大批手工业和下层士人阶层的追随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派,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成为先秦时期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学派,二者并列为“显学”,以至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儒家与墨家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爱有无差等的争论、对天命论的肯否以及是否主张厚葬和礼乐教化,另外,相较于更注重学理和框架构建的儒家,创始人出身社会底层的墨家是更讲究理论实用性的一个学派。 儒墨两家的诸多不同,归结到本质上,是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也即各自社会基础不同。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而儒家则是传统贵族,高级官僚以及文人的利益的代表,也因为这些本质上的区别,使得两个学派的主张针锋相对,在当时难以融洽共处。 但在“爱”的问题上,两个学派似乎能够达成部分共识。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从墨子对儒家的攻讦中可以看出,两者在爱的问题上似乎没有什么扞格。墨子构建自己的兼爱体系时所使用的术语或概念,基本上是儒者惯用的词汇,如孝、慈、仁、义等,表明墨子基本上认同、认可儒家的价值理念,只是在具体走向上,墨子以不同的诠释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结束语:墨子虽出身平民,但他原为贵族后代,故也受过文化教育,拥有相当的文化知识;而在思想上,墨子更接近工农小生产者阶级,亲近劳苦大众。他的这些经历和立场,令他既能学习儒家理念,博采众长,又能融入自身思想,创立自己的理论学说,成为当时一大显学,足见墨子的博学多才,智慧超群。 你可能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