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卦
火泽睽(睽卦)异中求同 下下卦 象曰:此卦占来运气歹,如同太公作买卖,贩猪牛快贩羊迟,猪羊齐贩断了宰。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离)相叠。离为火;兑为泽。上火下泽,相违不相济。克则生,往复无空。万物有所不同,必有所异,相互矛盾。睽即矛盾。
错卦;水山蹇。综卦;风火家人。交互卦;上坎下离成;水火既济。 地位;老阳。人位;少阳。天位;少阳。 序卦传;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 崔觐曰:妇子嘻嘻,过在失节。失节则穷,穷则乖,故曰“家道穷必乘”。
睽:小事吉。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睽离上兑下程传:《暌·序卦》:“家道穷必乖,故受之以睽,睽者乖也”。家道穷则睽乖离散,理必然也,故《家人》之后,受之以《睽》也。为卦上离下兑,离火炎上,兑泽润下,二体相违,睽之义也。又中少二女,虽同居而所归各异,是其志不同行也,亦为《睽》义。 睽,小事吉。 朱熹:“睽”,乖异也。为卦上火下泽,性相违异,中女少女,志不同归,故为《睽》。然以卦德言之,内说而外明。以卦变言之,则自离来者,柔进居三。自中孚来者,柔进居五。自《家人》来者兼之。以卦体言之,则六五得中而下应九二之刚,是以其占不可大事,而“小事”尚有“吉”之道也。 程传:“睽”者,睽乖离散之时,非吉道也。以卦才之善,虽处《睽》时而“小事吉”也。 程子曰:“小事占”者,止是方《睽》之时。犹足以至小事之吉,不成终《睽》而已,须有济睽之道。 赵汝楳曰:睽盖人情事势之适然,圣人自有御时之方。“小事吉”者,就其睽异之中,有以善处之,则亦吉也。其《屯》之“小贞”,《洪范》之作内之时乎! 何楷曰:业已《睽》矣,不可以忿疾之心驱迫之也。唯不为已甚,徐徐转移,此合睽之善术也,故曰“小事吉”。“小事”,犹言以柔为事,非大事不吉,而“小事吉”之谓。 李光地:“小事吉”之义,以爻义见“恶人”、遇巷,“噬肤”之类观之,则赵氏、何氏之说是也。盖周旋委曲,就其《易》者为之,皆“小事吉”之义。 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朱熹:以卦象释卦名义。 程传:《彖》先释《睽》义,次言卦才,终言合睽之道,而赞其时用之大。火之性动而上,泽之性动而下,二物之性违异,故为《睽》义。中少二女虽同居,其志不同行亦为《睽》义。女之少也,同处长则各适其归,其志异也。言睽者,本同也。本不同则非《睽》也。 李光地:二女同居之卦多矣,独于《睽》、《革》言之者,以其皆非长女也。凡家有长嫡,则有所统率而分定,其不同行不相得,而至于乖异变易者,无长嫡而分不定之故尔。 说而丽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朱熹:以卦德卦变卦体释卦辞。 程传:卦才如此,所以“小事吉”也。兑,说也,离,丽也,又为明。故为说顺而附丽于明。凡离在上而《彖》欲见柔居尊者,则曰“柔进而上行”,《晋》、《鼎》是也。方暌乖之时,六五以柔居尊位,有说顺丽明之善,又得中道而应刚,虽不能合天下之睽,成天下之大事,亦可以小济,是于“小事吉”也。五以明而应刚,不能致大吉,何也?曰:五阴柔,虽应二,而睽之时,相与之道未能深固。故二必“遇主于巷”,五“噬肤”而无咎也。天下睽散之时,必君臣刚阳中正,至诚协力,而后能合也。 何楷曰:易无乐乎柔主也,而独离居外体者,每称焉。乾下离上曰《大有》曰“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艮下离上曰《旅》,曰“柔得中乎外而顺乎刚”。离下离上曰《离》,曰“柔丽乎中正故亨”。震下离上曰《噬嗑》,曰“柔得中而上行”。坤下离上曰《晋》,曰“柔进而上行”。兑下离上曰《睽》,巽下离上曰《鼎》,皆曰“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坎下离上曰《未济》,犹曰“柔得中也”。下卦兑说,上卦柔中,皆以小心行柔道者。《彖》之所谓“小事吉”者此耳。 李光地:此彖言卦之善,与《鼎》略同。《鼎》曰“元亨”,而此卦但曰“小事吉”者当《睽》之时故也。凡释卦名毕,则文义略断,而特举卦辞释之,其与此卦之义相似者,则《革》卦释名辞之例,尤为显著也。今释卦名而文意不断,直连释辞之义而总结之。盖明乎当睽之时,有此数善,是以“小事吉”。亦唯因睽之时,故有此数善,而唯“小事吉”也。凡《彖传》名辞之义不分者皆此类。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朱熹:极言其理而赞之。 程传:推物理之同,以明《暌》之时用,乃圣人合睽之道也。见同之为同者,世俗之知也。圣人则明物理之本同,所以能同天下而和合万类也。以天地男女万物明之,天高地下,其体睽也。然阳降阴升,相合而成化育之事则同也。男女异质,睽也,而相求之志则通也。生物万殊,睽也。然而得天地之和,禀阴阳之气,则相类也。物虽异而理本同,故天下之大,群生之众,睽散万殊,而圣人为能同之,处《睽》之时,合《睽》之用。其事至大,故云“大矣哉! 赵汝楳曰:天地不睽,则清浊淆渎。男女不睽,则外内无别。万物不睽则生化杂糅。睽者其体,合者其用。 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朱熹:二卦合体,而性不同。 程传:“上火下泽”,二物之性违异,所以为睽离之象。君子观睽异之象,于大同之中,而知所当异也。夫圣贤之处世,在人理之常,莫不大同,于世俗所同者,则有时而独异。盖于秉彝则同矣,于世俗之失则异也,不能大同者,乱常拂理之人也,不能独异者,随俗习非之人也,要在同而能异耳。《中庸》曰和而不流是也。 荀爽曰:火性炎上,泽性润下,故曰睽也。大归虽同,小事当异,百官殊职,四民异业,文武并用,威德相反,共归于治,故曰“君子以同而异”也。 项安世曰:同象《兑》之“说”,异象《离》之“明”。
子夏易传;睽,異也。上火下澤,火炎上澤,潤下性之異也。二女同居,志各異行,是以睽也。此獨化不足失其全,用睽而為合也。他用小事同矣。事之同,則相説明其冝也。柔進上行而應剛,小得其中,睽而應其正,故小事,用之吉。古者聖人之治也。用天下之物成天下之事,取異物相制,或以相合,其類多矣。則天下無不同也。至於天地之殊,男女之别,體異而事同,况乎小物也。子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盖取諸睽合衆材,各睽其小體而成其大器。觀是而他可知也。夫濟天下之務者,豈止於一材乎。非聖人不能合睽而為功也。
38.睽卦——论化分为合 兑下离上 睽:小事吉。 [译文]睽卦象征背离分散:小心行事,吉祥。(睽:音ku,隔离。) [提示]指出小心行事,可以化分为合。 睽卦象征背离分散,卦旨在于揭示如何化分为合,在这里可以觅得处理对立矛盾的良法。总的原则是:在解决背离对立的棘手矛盾时,须小心翼翼,谨慎行事,后果会是吉祥的。事情虽已处于离异状态,我们却要看到,其中必有可合之点、可同之处。 “求同存异”的策略即由此而来。 这时须委曲周旋,因势利导,终究可以化解前嫌,把分离变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重修秦晋之好。睽卦六爻虽然都处于睽分之中,但没有一爻是久分不合的,各爻都通过曲折之途走进分而再合之门。 《彖》曰:睽,火动而上,泽动而下。二女同居, 其志不同行。 [译文]《彖传》说:背离分散的情况,犹如火焰燃烧时火苗向上,湖泽流动时水份润下。又如两个女子同居一室,各自志向不同,走不到一起。 [提示]解释卦名“睽”的意义。 睽卦由兑下离上组成,兑为泽,泽润向下;离为火,火炎向上。泽本已在下更向下流,火本已在上更向上腾,所以说这是二者相违相离之象。“二女同居”是什么意思? 我们前面说过,兑卦上爻为阴,称为少女;离卦中爻为阴,称为中女。合为一卦,犹如二女同居一室。然而这是长不了的,她们都志在各自成家,总是要嫁到不同的人家,总是要分离的。所以从卦象看,离散是事在必行的。再看《彖传》的下文。 说而丽于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小事吉。 [译文]和悦地依附于光明,柔顺地前进向上,处事适中而又与阳刚相应,所以说小心行事是吉祥的。(说:即“悦”。丽:即附丽,依附。) [提示)解释卦辞“小事吉”。 睽卦虽然呈分离之象,但从卦理上分析,其中仍包含着重新会合的因素。本卦下兑上离,兑有喜悦之意,离为日,是光明的象征。这意味着,在下位者满怀喜悦地去依附在上位的光明之主(“说而丽于明”),这无疑是好的迹象。 还不知那个在上位的太阳的态度如何呢!一边热也无济于事啊。 在上位者的态度更是问题的关键。这主要从在上位的睽卦主爻六五(第五爻皆为主爻)来分析,六五具有“柔进”、“得中”、“应刚”三大特点(参见下文“六五”爻解说),符合小心行事的精神。上下和衷共济之时,便是对立的双方在祥和之气中重归统一之日。 既然如此,当初又何必闹对立呢! 你这想法,未免就不明事理了。没有对立,就没有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啊。请看《彖传》的最后几句议论,话说得何等精辟! 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万物睽而其事类也。睽之时用大矣哉! [译文]天地上下隔离,却在同做化育万物之事;男女阴阳差异,交感结合的心意却相通;万物各不相同,在天地间禀受阴阳之气的情况却相类似。在乖异睽违之时,如能因时而用,作用很了不起啊! [提示]指出“睽”的意义和价值。 我原来只看到睽违乖异不是件好事,却没有去思考“睽”的意义和作用。孔子的话对我太有启发了。 “睽”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天地对立,才能孕化万物:男女对立,才能蕃衍人类。万物差异,才合成这个和谐的宇宙和世界。有睽才有合,有对立面才有统一体,对立统一才能使万物生生不息。 《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译文]《象传》说:上为火下为泽,象征分散背离。君子因此求同而存异。 [提示]指出如何处理“同”和“异”。 这就是说,明哲君子观察到泽与火虽然都能利人,却由于润下和炎上的不同性质而分散背离,因而领悟到应该求大同、存小异的道理。 没有异的同,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同正是以异为前提的。这就启示我们,在人际合作中,不仅要异中求同,和衷共济;还要同中求异,保持自己的主见。《论语》中说“和而不同”,《中庸》中说“和而不流”,都告诫我们:既要同大家和睦团结,又不要处处随人俯仰、人云亦云,失去自己的个性。 “和同而异”是否还可以这样领悟:既然大同之中必有小异,我们在服从多数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少数。这也是一条处事原则吧? 说得好!《易》的哲理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很能启人慧思。能够熟读深思,举一反三,如此读《易》,才是活读,才是善读。我想起唐代有两位怪异的诗人:卢仝(同)、马异,二人为好友。卢仝在《与马异结交诗》中写道:“昨日仝不同,异自异,是谓大同而小异。今日仝自同,异不异,是谓同不往而异不至。”此诗在当时令人惊骇不已,至今此诗仍被公认为奇谈怪论。请玩味一下这首诗,难道不是说明异同关系的哲理诗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