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寻求上好的翡翠首饰。即便是一个小小的翎管,清官洁吏可以花三两二两银子买条次翠翎管,爵高禄厚的可以花七千八千两买条高翠翎管。据史书记载,慈禧宠臣荣禄“所用翡翠翎管表里莹澈,自外视翎毛纤发毕睹,盖玻璃翠也,价值一万三千金”。穷奢极侈可见一斑。 说起翡翠,先须从玉石谈起。从古至今,玉石一直是中国人的偏爱。在中国的象形文字中,“玉”这个字用一个国王握着一块石头来表达,也即王者之石的意思。中国人最看重玉石的硬度、密度和触感,而最偏爱的是玉石独有的奇妙的光泽。在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著作中,玉被看作男子品德行为所取式的对象,叫做“君子温润如玉”。在某种意义上,玉的特质也确实最能体现中国文明的本色。 在古代,人们特别喜欢的玉实际上是一种被称为“软玉”的品种。它在矿物学里是透闪石中的一种闪石。软玉的硬度和光泽在早期所有被称为玉的石料中是最好的。在矿物学的分类中,翡翠虽然也属于隐晶石的范畴,但和软玉并没有任何相同之处。 考古发现,在我国的周朝时已有翡翠。汉唐时期的墓葬中更有各种翡翠制品陆续发现。丰富的文献记载则表明,明代末年以前翡翠一直是被看作珍稀鲜见的宝物。翡翠制品在我国盛行是清朝的事,乾隆年间开始有许多云南和广东的商人专门到缅甸的玉石矿区采购翡翠原料,运到北京加工和贩卖给当地的珠宝商。 到了二十世纪初,翡翠几乎完全取代了软玉的主导地位。这一有趣的现象可能同软玉材料的匮乏和那一时期在缅甸北部发现极其罕见的翡翠矿有关。不过,翡翠的盛行也是源于它不仅具有中国人衡量软玉所有的奇妙光泽和密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在硬度上远胜于软玉。 按照中国传统的翡翠知识,“翡”和“翠”是有区别的,“翡”是红色的翡翠玉,实际是翠的里皮,现在器物上的翡,很少有真翡,多数是烧出来的。“翠”的绿色种类繁多,如硬绿、鬼绿儿、酽绿、浅绿、黄阳绿、酽玻璃绿、宝石绿、鹦哥毛绿、菠菜绿、点子绿、蛤蟆绿,还有以买材料人命名的“白雅堂”,以材料价格命名的“三万三”、“七万四”,以材料形状命名的“罗锅绿”,可谓花样繁多。人们通常把翡翠的物理结构称之为“种”,它包括“水分”(或“水头”)和“质地”两个概念;又将翡翠的颜色部分分别从“浓”、“翠”、“匀”和“纯”四个方面的要素来衡量。 翡翠的刻工非常讲究,清末民国主要有三大派系,即苏作、京作和广作,可谓各领风骚,争奇斗艳。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聚集着一批翡翠制作方面的能工巧匠,如施河尚、王松龄和朱满池(均为音译)等人。以苏作的特色为主。朱满池后来到香港谋生,一度受聘于上海富商马鹏年的门下,后又独立门户,对港地翡翠加工业的影响举足轻重。四十年代以后香港的翡翠珠宝业发展迅速,吸引了许多有名的珠宝商人,风格以广作较为普遍,同时也能兼收并蓄。如周才良兄弟的屈利华公司即名声赫赫,最贵的那条翡翠项链就是他斥巨资买下的。这条名为Mdivani的项链,是由色泽翠绿而大的珠粒配以卡地亚设计的红宝石和钻石珠扣。它创造了世界玉石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以426万美元成交。 翡翠饰品最重要的是用一整块翡翠玉石进行雕刻,制成如手镯、戒指和耳环的首饰。这类饰品由于耗费工料,上品在今天已是非常珍贵,如九五年春季佳士得公司拍卖晶莹剔透的全美手镯一只,结果成交价为1212万港元;秋季该公司推出一只名为“七万四”的全透翡翠马鞍戒指,最后也以387万港元成交。清代翡翠首饰的品种主要有朝珠、扳指、翎管、龙钩、如意、带扣、发簪、扁发、花片、表杠、英链、烟壶、烟嘴和摆件等等;另一类是以金属配衬珠宝的制品,如将雕花或无花纹的宝石镶嵌在精致的黄金、镀银或铜的托座上;第三类与金属配衬的珠宝十分相似,但以同生物陪衬的如翠鸟的羽毛或蝴蝶的翅膀尤为突出。最后要提的一类珠宝饰品为绣珠,人们将翡翠、珍珠和其它宝石配上各色丝线绣成花卉图案,这是过去大家闺秀们闲暇的消遣。现在的许多这类作品都因年代久远而失落了。 二十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分界点,清王朝的覆灭使那些沿用了几个世纪的传统服饰大部分被一扫而空。在服饰方面,贴身合式的款式取代了无法显现身型的丝质长袍。随之,珠宝首饰的设计也变得更加西化,十里洋场的上海成为新的珠宝首饰中心,由1910年至1940年期间在上海制作的翡翠制品现在被公认为是最好的。这些高品质翡翠都与当时开始流行的材料,如黄金和白金陪衬在一起,构成极完美的组合。 鸦片战争后,西方与中国的接触日益频繁,因此,翡翠首饰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开始在西方出现。最早期的翡翠首饰完全以西方款式设计,几乎没有东方的风格。翡翠制品好象单纯为了满足十九世纪时期对异域和新奇物质的品味。 二、三十年代,西方的珠宝设计家开始用翡翠来表达华贵的概念。以名师卡地亚为例,它采用在中国雕刻的软玉和翡翠来制造精致而富有中国情调的饰品。此外,保加利、卡尔文——法兰奇等人制作的翡翠饰品也极负盛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