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岩玉是中国玉文化的第一块奠基石,岫岩玉历史悠久,渊源流长,率先开辟人类文明史之先河,特别是岫岩玉史前期便耀眼于中华大地,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中国玉文化。 考古发现证明,岫岩玉早在2万年前就已被古代先民开发利用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81~1993年对辽宁海城小孤山(小孤山解放前归岫岩县管辖)仙人洞进行发掘过程中,出土一件岫岩玉片,"这件玉片呈浅绿色,是人类用锤击直接从石核上打下的玉石片,长约10厘米,宽5~6厘米,这是唯一在可靠地层中,有明确时代记载的人类最早使用岫岩玉的证据"。仙人洞遗址的绝对年代当在距今3~2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仙人洞遗址出土的岫岩玉石片,是早在2万年前古代先民开发利用岫岩玉的确切证据。 新石器时代距今8200多年的辽宁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的最古老的玉器玉(决),其工艺虽不能完全排除一定的原始性,但已达到比较精工的水平,这也说明古代先民在开发利用岫岩玉的能力、技术和认识上都产生了一个新的飞跃,他们不仅认识到岫岩玉坚硬、致密,可以制作生产工具,并且制作技术也有很大提高。兴隆洼文化的先民对岫岩玉的开发利用,铸就了岫岩玉开发利用历史上最初的辉煌。 距今7000~8000年发现的中国最早玉器实物,是一件青色岫岩玉雕琢的斧形器,玉斧是20世纪70年代在辽东半岛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该斧形器略成扁的长条形,在较宽的一端有由两面磨琢的刃部带缺口,是经使用留下的痕迹。在新时代初期中国北方最早人类村落遗址查海遗址中出土了近百件岫岩玉玉(决)和玉匕,被世界公认已知的最早玉器,并被誉为"世界第一玉"。 在距今5000~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辽西及内蒙古东南部的红山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红山文化发掘最大的惊喜是发现我国迄今为止最早、最大、最美的龙形玉器,经碳14测定,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这一发现,标志着5000年前红山文化地域就形成了龙的图腾崇拜,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而此龙为岫岩玉制作,又称为"中华第一玉龙"。考古界断言:龙的起源,龙的崇拜,从红山文化开始。由此可见,岫岩是龙的发祥地,是龙的故乡,龙出岫岩。龙是中华民族文化肇端的象征,龙的原始信仰和图腾崇拜在红山文化时期便开始了,这就解开了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探源的千古之谜。20世纪80年代,考古工作者又在牛河梁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猪首玉龙",这是一个多复合体的瑞兽形象,通过美的升华形成超现实的理念,表达了神圣的情感,"猪首玉龙"的出现,是中国尚玉古风的重要里程碑。红山文化玉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殖崇拜。如井字玉牌、玉环、玉璧等都是女性生殖的象征。在原始社会中,人丁兴旺是氏族部落强盛与衰弱的标志。在医疗和生育非常低的条件下,对性问题的认识处于蒙昧状态,特别对婴儿的诞生存在着难以探知的神秘感,母亲的顺利生产和婴儿的平安临世,是母系氏族的一件大事,因此求得母子平安成为生殖崇拜的主要内容。原始人把软质的玉石刻磨成圆环状的器物,佩带在身上,表示对女性的崇拜。考古学家惊奇的发现,红山文化的"C"形小蝌蚪状玉龙,与现代组织胚胎学比较,竟然会惊人的相似。古代传说中大禹是从他父亲的肚子里跳出的一条盘曲腾跃的虬龙,这说明原始人以把盘曲的胎儿视为"龙"了。红山文化玉器不仅给原始人类带来美的享受,也表明5000~10000年前,中华大地上的各种图腾,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公识,在民族心理和思想意识中,诞生了共同的"祖"和"根"的信仰。在红山文化还出土了反映原始文化最高水平的雕琢玉器--勾云形玉器,它是用岫岩绿色岫玉制成,体薄并较宽大,制作时除镂空、钻孔和凿制均称的凹槽均需精雕细琢外,其抛光技术也相当高超,因此它是代表当时琢玉工艺最高水平的作品。 此外在太湖流域的良渚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的古玉中都发现有大量的岫岩玉制品。足见岫岩玉在事前期早已广泛流传各地,并被雕琢成玉器,供人们享用。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的"玉兵时代"里,岫岩玉也充当了重要角色。岫岩玉被大量地用来制作工具和武器,如玉斧、玉铲、玉刀、玉钺等。可见岫岩玉在史前中国玉器的孕育、发展、成熟已倍受推崇,独占鳌头成千上万年。 原始社会结束后,在夏商至战国阶段,岫岩玉已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长达4000多年的时间里,岫岩玉一直被历代所重,是历史宫廷和王室用玉的主要来源。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两件属夏家店文化的出土玉器,一件为碧玉(缡)佩(公元前10~前11世纪),一件为青玉鸟兽纹柄形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经鉴定,均为岫玉所制。作品造型典雅,做工精细,在发现的战国玉器中前所未见。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玉器明显是红山文化遗留或改制,如出土的筒形器、镂花坠、雕花坠等都由岫岩玉所制并且工艺娴熟,不仅说明中国玉雕到商周时期已经成熟,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岫岩玉在夏商周时期已有较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殷商古墓,如妇好墓出土了玉器755件,类型丰富,制作精美,其中许多器物渊源于红山文化,这充分说明殷商时期岫岩玉或岫岩玉器已流传于中原地区,被王室所用或珍藏。《逸周书》中说纣王以4000件玉器殉葬,又说武王伐纣虏获商王的旧玉价值连成,有大量岫岩玉制品。这说明岫岩玉在周代还是王室贵族选用玉料的重要来源。 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出现了由礼器转向佩饰的趋向,出土的这一时期玉器,以河南光山县黄君孟墓等最为重要。黄君孟墓为春秋早期墓葬,其出土的玉器有环、璜、鱼、兽面等,其中有许多透明度较高的岫岩玉。在战国中山国王墓出土的古玉器中,也有许多岫岩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丝绸之路的进一步畅通,科学技术与各类手工业的 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大批精美玉器的出土,尤其是玉衣的出土说明了汉代玉石产业的繁荣。1968年,河北满城出土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的两套金缕玉衣,距今2000多年,轰动了世界,被称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刘胜的玉衣由2498片玉组合而成,窦绾的玉衣由2160片玉组合而成。经鉴定金缕玉衣的玉片是由岫岩透闪石老玉所制,金缕玉衣的出土,证明了岫岩玉的开发利用在汉代已有相当规模,并被王室大量使用。到东晋和南北朝时期,岫岩玉继续被王室大量使用,如东晋的龙头龟玉印、南北朝的兽形玉镇等,都以岫岩玉为原料雕琢而成。 唐宋到元明时期,有关玉器和玉石的名称屡见史书,并且在宫廷用玉中被用来"分尊卑,辨等列"。明中期以后,琢玉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北京、苏州、扬州三个著名的琢玉中心。明代晚期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中关于玉的产地曾明确指出:"朝鲜亚北太尉山有千年璞,中藏羊脂玉(岫岩近几年已发现白色透闪石玉),与葱岭(指新疆产的和田玉,岫岩老玉与新疆和田玉属于同质玉,主要矿物成分都为透闪石~阳起石)美者无殊异"。著名考古学家夏鼎先生认为此玉产地就是现在岫岩产玉的地点。这说明明代岫岩玉不仅被开发利用,其上等羊脂玉还被玉石行业看好。我国著名古玉收藏家、鉴赏家杜心所收藏的出土和传世的161件历代古玉中,经鉴定,其中就有47件是岫岩玉。包括唐宋的兽首玉杯、元代的玉耳盖瓶、明代的龙头玉环等等。 历史进入清代,中国的玉器发展到鼎盛时期,尤其是清盛世的康熙、乾隆朝,更以玉为重,玉肆作坊遍布朝野,用玉琢玉盛行于世。由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再加之岫岩处于东北清王朝的发祥地,于是岫岩玉迅速进入较大规模的开发时期。清咸丰七年 ( 1857)所修的《岫岩志略》载:"岫岩石"(岫岩玉)"石具五色,坚似玉,......邑北瓦沟诸山多有之。道光初年,偶有玉工采制图章诸文具稍供清玩,后遂盛行于都市。好古之家,每雅意购求,往来士夫,亦必充囊盈(筐),争出新式,分赠知交,以为琼瑶之报"。由于清中叶,西北连年战争,导致西北玉路受阻,于是使岫岩玉迅速进入较大规模的开发时期。在现今岫岩玉两大主要产地,哈达碑瓦沟、偏岭细玉沟都发现了古玉矿遗址。一处为斜井玉矿,一处为露天古玉矿。椐有关史料记载,瓦沟荒沟东矿区,就是同治十三年,一王姓沿着古矿坑遗迹发掘发现并开采形成的。清末,在瓦沟有玉石采矿厂10余处。《满洲地方志草稿》中记载:"宣统年间岫岩城西北的瓦沟玉石场,挖掘面积为二万三千七百五十丈,可见已具有相当规模。在与瓦沟相邻的偏岭细玉沟,人们则沿着沟内一条长约五公里的河床采捞河磨玉。由于岫岩玉被大量开采,关内一些玉雕匠人,纷纷到岫岩落脚,以琢玉为生,先后在瓦沟一带开设玉器作坊。后又发展到岫岩城内西大街,西大街因其遍布玉器作坊,故一度称为"玉石街"。上述情况说明,在清代岫岩玉或至少在清代以前,就形成了具有规模的矿山开采,并同时掌握了斜井开采技术。 正是由于这些辉煌的历史,奠定了岫岩玉在宝玉石界中华传统玉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岫岩玉在现代的辉煌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