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菊花石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名贵奇石,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来的。菊花石原料因属自然生成故而绝无雷同,每件作品就其自然形态雕刻而成,各具特色,均为孤品,因而更具收藏、欣赏价值。那么菊花石是经过怎养的演变得来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长沙文化吧。 菊花石像菊花一样,花芯有单芯、双芯、三芯和无芯,类似竹叶菊、绣球龙葵菊、蒲叶菊和金钱菊花型等。菊花石质地坚硬,底色纯黑,内含洁白的青石,它以一枝很小的燧石核为核心,成放射状排列,嵌布在灰岩中。 似天然菊花,花型大,白且成型,岩质硬度好,品质上乘,有极高的观赏陈列和收藏价值,且有独特的实用价值。菊花石其“花”蕴育于几百万年以前,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亦可称“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其花型酷似异彩纷层的秋菊,花呈乳白色,且纹理清晰,界线分明,神态逼真,玉洁晶莹。 因石头中蕴含的方解石晶体酷似菊花而得名,又被称之为“会唱歌的石头”。作为中国四大名石雕之一的菊花石,自一九一五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梅、兰、竹、菊”横屏参展荣获金奖后,震惊世界,在一片“石头能开花”的惊叹声中享誉全球。 外观表现 其中湖南浏阳出产的菊花石主要是方解石和玉髓(石英),有的含菱锶矿及天青石,另外还有如北京西山红柱石菊花石,存在于红柱石岩中,岩石基底为黑色、密集分布着灰白色的放射状红柱石集合体,成菊花状,每个花瓣则是一个红柱石晶体。其主要矿物成分则为红柱石。 文化意义 历史发展 湖南浏阳的东乡一带是浅海,几经沧桑,自然界慢慢形成了由白色方解石组成的菊花瓣状的石菊花。由于日月的磨砺,石菊花便显得形态各异,绚丽多姿。菊花石是地质中的一种天然“花卉”。菊花石是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矿物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圆形的燧石构成花蕊,活似怒放盛开的菊花,故名“菊花石”。 中国最早发现的菊花石产地是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据《浏阳县志》记载,约在清乾隆年间,浏阳永和镇的欧锡藩偶然发现了菊花石,并取石雕砚,一时传为奇物。因其蕴量稀少,比珠玉宝石类更珍贵。故又被称为“全球唯一”。菊花石原料因属自然生成故而绝无雷同,每件作品就其自然形态雕刻而成,各具特色,均为孤品,因而更具收藏、欣赏价值。 此未经雕琢之永和菊花石坯,再经千百年来世代遗传的石雕艺人巧夺天工、随形遐想、着意于心。一幅幅栩栩如生、形态各异的艺术珍品,或束之高阁,或散佚民间……菊花石据传发掘于清、乾隆年间。相传当地乡民取石垒坝,惊诧发现石中含有“菊花”,乡中石匠,如琢如磨雕刻,遂使奇石成为贡品,被历代朝廷、官员、富商作为收藏、馈赠的佳品。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国工艺大师戴清升之绝创:“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参展,令世人瞠目,拍案惊奇“石头能开花”。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 1959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浏阳人民将一尊巨型立体雕件“石菊森山”呈献北京人民大会堂,供各族人民观赏。1997-1999年,举国欢腾,喜庆香港、澳门回归,浏阳人民特意创意了二件具有纪念意义的菊花石雕,分别献给了香港、澳门特区政府。 2012年来,突破平面造型,发展到立体多层花卉,并使人物进入这一独特的工艺品,如雕琢成“黄巢咏菊”、“天女散花”等人物神话故事作品。浏阳菊花石雕技艺精湛,构思巧妙,曾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将其列入宝石类,并命名“玉叠妃”。 猜你可能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