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功夫可谓是名扬海外,中国的戏剧文化也深得国外友人的喜爱,并赞叹中国文化可是无奇不有,让人忍不住津津乐道。当中国著名的粤剧遇上南派武功会是什么惊人的场景呢?就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广东文化吧! 粤剧舞台上具有南方地域特色的武打表演艺术俗称(南派武功)。粤剧南派武功始於何时,创自何人,历史上流传着多种说法,但源於民间武术则无可置疑,应该说,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受民间武技薰陶孕育而形成的。 历史以来,岭南乃武术诸家云集之地,武馆林立,流派众多,广州就有洪、刘、蔡、李、莫、侠拳等;湛江地区有洪拳、儒拳、蔡拳等;梅县地区有刁家教、岳家教、钟家教等拳械。佛山既是粤剧的发源地,又是着名的(武术之乡),流派纷呈,武馆众多,名家辈出。 咏春拳、蔡李佛拳、洪拳名扬岭南,其代表人物张炎、梁赞、黄飞鸿名重一时,威镇一方。随着南派武术在民间的普及与流行,为粤剧形成特色鲜明的南派武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粤剧艺人不断吸收各地拳派技法,将南派武功硬桥硬马,刚劲勇猛的武术套路精华提炼美化,成为粤剧舞台上的武功戏,至清中叶,已涌现许多身手不凡、才华出众的艺人和名噪一时的粤剧剧目。 本地班擅长武功戏 清代同治年间《南海县志·二十五卷杂录下》也有这样的记述:(所谓本地班者,院本以鏖战多者为最)。清代年间粤剧界最流行的《江湖十八本》,其中偏武戏或文武兼备的就占了粤剧剧目的大多数。 早期粤剧本地班以武戏见胜,刚劲粗犷、威风凛冽的武戏最受观众欢迎,因此,本地班尤为注重武戏,行当中就有文武之分,武角演员在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粤剧武功戏的盛行造就了许多出类拔萃、才华出众的南派武打名家:有清咸丰年间身怀南派绝技的打武家领袖,(戏子称王第一人)的李文茂;武功精湛的蛇公荣、周瑜利、周瑜林;擅长咏春拳的着名小武黄华宝;以武打功架见长的靓少佳;有(武状元)之称的陈锦棠;着称珠叁角的(武探花)梁荫棠;技艺精湛的靓元亨、白玉堂、罗品超、卢启光、冯天佑、杨镜波等……他们都各有其能,身怀绝技,在粤剧历史上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而丰厚的南派武打艺术遗产。 由於时代的变迁及多种因素,叁十年代,粤剧风行文戏,粤剧格调也因而随之逐渐由刚劲粗犷转向委婉柔情,昔日盛行的鸣金吹角、炽烈如火的武戏日渐少演,粤剧表演技艺也因而显得单调贫乏,失去了最为鲜明的个性。 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粤剧已完全走向以生旦戏为主单一、偏狭的戏路,曾盛极一时的粤剧南派武功也逐渐走向衰落。叁十年代初期,一些粤剧革新者引进北派武功,使北派武功在粤剧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南派)特色逐渐淡化。 解放初期,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使粤剧不少传统武功戏又重现粤剧舞台,上世纪五十年代,周总理在观看广东粤剧后,对独具特色的粤剧南派武功给予很高的评价,希望粤剧界重视继承发展。 粤剧艺人带着周总理的殷殷期望,在各级文化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建立了(抢救遗产小组),可惜后来因极左思潮的影响,中断了挖掘抢救工作。十年浩劫,鳞爪仅存的传统技艺更是日渐式微,濒於名存实亡的境地。 可能你也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