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古时很多朝代的首都,在宫廷文化方面的底蕴是相当深厚,而在宫廷文化中的宫灯文化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已经很少能看到以前的手艺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干这种事情,可惜了千古流传下来的传承就要断绝了,本期洛阳文化为你解析。 洛阳宫灯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品,元宵佳节常见的装饰品。品种繁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 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做宫灯的贫民多无文化,他们只知道埋头苦干,养家户口糊口,从没想起也没能力将宫灯行业的人物故事,历史演变记之于纸,传之于世。 寻访洛阳宫灯的历史演变是艰难的,要不是碰上82岁的朱学愈老人。他颤微微地给我们拿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名字叫做《洛阳宫灯史》,这是40多年前他历经一番查访后的心血结晶,里面对明末清初至建国前后洛阳宫灯的发展情况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尤其是一些主要宫灯匠人的前后传续。 纵观洛阳宫灯发展史,无不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息息相关。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做灯的就多,销售量就大,反之则人少灯少。明末清初,战乱四起,社会动荡不安,老城做灯的人家就少。乾隆末年,国泰民安,宫灯业就兴盛。光绪末年,慈禧携光绪路过洛阳,喜欢上洛阳的张合架宫灯,北京做官的纷纷遣人来买,洛阳宫灯又兴盛一时,到了民初,战乱频仍,做灯户又锐减。到吴佩孚主政洛阳,由于其给属下大送官衔灯,洛阳宫灯又红火一时。后吴被憨玉坤逼离洛阳,洛阳宫灯随之暗淡,灯户只剩下六七家。抗战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洛阳做灯户只剩下两三家,苟延残喘。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它才有了新生。1949年后,洛阳宫灯有了飞快的发展。名师高徒,人才辈出。1957年有12个品种投入国际市场,远销新加坡、欧美等地。1959年创新的“六角子母灯”参加全国国庆灯展,获得极高声誉。 您也许还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