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姓氏源流
逄(Pá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上古炎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炎帝子有人名叫陵,商初受封于逄(今所在地不详),建立了逄国。也称为逄伯陵。到了西周武王的时候,逄国灭亡,改其地为齐,改封给姜太公,逄国的后人以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成为逄氏。
2、起源于夏朝,是有名的弓箭手逄蒙的后代。唐代的学者颜师古说,逄姓的起源和逢姓相同,都是逄蒙的后代。夏朝的时候,有一个出名的弓箭手叫逄蒙,曾经拜后羿为师。他的后代也随着他姓逄,称为逄氏。
3、起源于春秋时期,春秋时的齐国君主有车左官名逄丑父,他的后代也称逄氏。成为逄氏的又一支。
逄姓始祖:逄伯陵。逄姓出自姜姓,起源于6000年前,炎帝之子逄伯陵,以国名为氏。据《万姓统谱》记载,炎帝有子名叫陵,商朝初年受封于逄(今山东省临朐县石门山),建立了逄国,为伯爵,世称逄伯陵。后来周武王灭掉了逄国,该国的后世子孙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这样就有了逄姓,故逄氏后人奉逄伯陵为逄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逄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三、历史名人
逄 安:东汉时期大司马。
逄 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逄 同:周代越国人。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
逄丑父:据《春秋谷梁传》和《左传》记载:鲁国的季孙行父秃,晋国大将却克眇,卫国的孙良夫跛,曹国公子首偻,他们于公元前590年冬十月,同时被齐国邀请去做客。当他们到齐国后,每人都由齐国派使的侍者,季孙行父由齐国的秃顶侍者招待,却克眇由齐国的独眼侍奉,孙良夫有齐国的踮腐者陪同,曹公子有齐国的佝偻侍伴,齐国国君齐顷公之母肖太后同叔子在高处观看笑而讥之,客人非常不高兴的回国。晋国大将却克认为这是齐国有意侮辱诸国,也是他本人的奇耻大辱,为雪此恨,次年(公元前589年),联合鲁、卫、曹三国军队,集战车八百乘,步兵六万,战于鞍(北马鞍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齐晋鞍之战”。经过一场鏖战,“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齐顷公乘坐的战车被树干绊住,骖乘逄丑父与齐君换装易位,晋国大将韩厥赶至,行臣礼,逄丑父“令”齐君去华泉取饮,齐顷公借机而逃。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逄氏望族居住在谯郡(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北海(今天的山东省昌东县)。
谯 郡:东汉时期置郡。在今天的安徽、河南两省之间的地区。
北海郡: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2、堂号
计复堂:越王勾践从吴国回来,想报亡国之仇。大夫逄同建议说:“吴国现在德少功多,必定很骄傲。我们要是想灭吴雪耻,必须结交齐国,放弃楚国,跟邻近的国家友好,表面上对吴国友好。这样一来,吴国必然麻痹大意,我们利用它这个弱点,才能灭亡它。”勾践采用了逄同的计策,果然恢复了越国的强盛,灭亡了吴国。
============================================================
【逄姓宗祠通用对联】
〖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挂冠避世;
易位全君。
——佚名撰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北海人逢萌,字子庆,家贫,曾任亭长。后离家去长安,正值战乱,儿子逢宇被王莽所杀。他对友人说:“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到今天已经彻底完了,再不离开这是非之地,大祸就要临头了!”于是解下帽子挂在东都城门上,回乡带着家人渡海去了辽东。光武帝即位后,他又去了崂山,养心修道,朝中多次征聘,他都不去。下联典指春秋时齐国人逢丑父,晋、齐鞍之战中,为顷公车右(在车上右边护卫的武士),齐军战败,他与顷公换了位子,使顷公得以脱险。
挂冠去乱;
抗节成仁。
——佚名撰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逄萌,家贫为亭长,既而去之长安,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即挂冠东都城门,携家属浮海客辽东。下联典指南宋逄龙,随文天祥抗吕师夔,战败没于阵。
逄姓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姓氏,现在山东分布很广,据本人了解,胶东地区较多,主要在青岛、潍坊、烟台等地。如逄先知(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就是青岛胶州人。
别的省区的情况在下就不清楚了,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本人姓逄,青岛即墨人,现在潍坊,希望结交天下逄姓朋友,因为我们本是同根生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