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姓来源有二,均源自黄帝之后,具体情况如下:
一、是以人名作为姓氏的。传说禹为我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亦称大禹、夏禹、戎禹,是鲧(音滚)的儿子,他曾奉命治理洪水。据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持续13年治水过程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他担任部落联盟领袖。禹的后裔,以祖上的名禹为姓,遂成禹氏。《通志?氏族略》载:“夏禹之后为禹氏。”《百家姓》、《风俗通》介绍:大禹之后有禹氏,本为妫姓,是夏朝王族后裔。因为禹系黄帝之后裔,故此支禹姓源于黄帝。
二、 以国名为姓氏。《姓考》记载:“惠连妘姓之裔,封于鄅。春秋时鄅子是也。国在琅琊。因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九鹰》记载:“鄅氏:子爵,妘姓。琅琊开阳县即其地。开阳县在临沂北十五里。”据《广韵》记载:禹姓出自妘姓,源于姬姓,形成于春秋时期。时有鄅姓之国鄅国,爵位为子,故世称鄅子,其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去邑为禹氏。因为惠连是黄帝的后裔,所以,这一支禹姓也是黄帝后裔。
禹姓望出陇西。历史名人有:金代有义胜军节度使禹显;明朝仁寿知县禹祥;清朝康熙中官鸿胪寺序班禹之鼎,擅绘画,尤工写真,秀媚古雅,一时名人肖像,多出其手,被誉为“当代第一”。
禹姓郡望:陇西郡(今甘肃省陇西一带)、琅琊郡(今山东省诸城、临沂一带)。其堂号:惜阴堂(由大禹珍惜寸阴而命名)、十起堂(大禹治理天下,勤政爱民,吃一顿饭因有公事急待处理而放下饭碗十次;洗一次头因有公事要把头发挽起三次。史称“一馈十起,一沐三握法”)。其适用楹联:绩奠九州重万世;统承二帝首三王(大禹庙联)。江淮河汉思明德;进一危微见道心(浙江绍兴大禹庙联,下联语出《古文尚书大禹谟》)。为官清约如寒士(明朝仁寿知县禹祥);宁死不屈亦英雄(金代义胜军节度使兼沁州招抚副使禹显,守襄垣时,城破被擒,不屈而死)。秀句惊人时嘎玉;清言对客总如兰(清朝画家禹之鼐自题联)。与水不争能力尽八年惟注海;我堂思肯枸目穷千里更登台(禹王台联)。绩著常州刺史(南北朝时常州刺史禹万里,政绩卓著);化行仁寿使君(禹祥的事典)。
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之禹姓后裔分布于陕、甘、冀、鲁、豫、皖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