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来源
姜氏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之一,炎帝就是姓「姜」。
一 ; 以地名为氏。据《说文解字》及《元和姓纂》所载,神农 ( 炎帝 ) 生于姜水,故以为姓。姜太公
( 姜尚 ) ,封于齐国,后为田和所灭,子孙分散,逐为「姜」氏。
二 ; 据《诗经》所载,相传周族始祖后稷之母为「姜嫄」,乃姜姓有邰氏之女。
姜姓是中国比较古老的一个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之一的炎帝时。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而其后人以水命姓为姜。从此之后,作为炎帝神农后裔的姜姓,就在此地繁衍生息,传之于后世。
姜姓自得姓之后,主要在甘肃和山东一带活动。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发展为大族,后西迁充实关中,其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姜姓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姜姓在鲁皖江浙地区蔓延开来,唐宋时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猛,异军突起。目前,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和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
家族名人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姜姓名人层出不穷。最早的当数太公姜子牙,他助武王伐纣,立下了盖世奇功。汉朝时,高士姜肱因“姜被”而名扬天下;三国时,西蜀大将姜维,文武双全;唐有宰相姜恪、姜公辅;宋朝时出现了一位大词人姜夔和抗元将领姜才;明有书法家姜立纲;清朝有参与修纂《明史》、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的文学家姜宸英;近现代有姜镜堂等。这些姜姓名人都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姜嫄
传为有邰氏之女,「帝喾」妃,周始祖后稷之母。于野外践踏巨人足迹而生稷。见《史记˙卷四˙周本纪》。或作姜原。
渭水垂钓的姜子牙
姜子牙,名尚,年过七十,家道依然没落,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排兵布阵之术,但生不逢时,遂甘守清贫而不求仕。
那时正是纣王当政,恣行强暴,残虐生民,搞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姜子牙于是徙居东海之滨,终日在海滨垂钓,丝不设饵,钓不曲钩,他妻子十分生气。姜子牙却说:“我丝不设饵,钓不曲钩,是因为我不钓鱼鳖,只钓王侯。”后他又迁至渭水蟠溪,仍然终日垂钓,不觉已过三年,须眉尽白,并无贤士往来,却与樵牧之徒和睦相处,做了一些歌韵清绝的词调,让他们传唱,一时间颇有名气。当时,西伯侯姬昌胸怀大志,想推翻纣王,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于是,他遍访名士。一日出访,他见一白发老翁在江边垂钓,丝不设饵,钓不曲钩,深以为奇,认为是名士,便请他出山相助。姜子牙被西伯的真诚所打动,认为他是一个明君,值得辅佐,便投靠西伯。“姜太公钓鱼”的典故便由此传播开来。
西伯后来自立为王,即周文王。他拜姜子牙为丞相,后起兵讨伐商纣。姜子牙虽已年逾八十,仍然亲率大军,打败纣王,帮助武王建立起强大的周王朝。
智勇双全的姜维(202~264)
姜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郡冀县(今甘肃谷东)人。蜀汉后期大将。
姜维幼年丧父,与寡母一起生活。他喜读诗书,尤其敏于军事,而且武艺高强。他出仕时,任本郡上计掾,州里征召他为州从事。诸葛亮一出祁山时,用计收复了姜维。诸葛亮与姜维交谈之后,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便将他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侯。这时,姜维年仅27岁。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最大收获。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后,姜维任辅汉将军,统率三军,晋升为平襄侯。姜维多次率军伐魏,但由于后主昏庸,加上连年征战使得民怨沸腾,始终未能取得成功。而此时,魏国却趁蜀国国势日衰,屡屡进犯蜀国边境。不久,大将邓艾率军直抵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并降旨命令姜维率部投降。姜维无奈之下,只得暂时诈降钟会,准备伺机而动。
后来,钟会与邓艾争功,设计陷害邓艾,并在成都起兵造反。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便想利用钟会重兴汉室,不料事情泄露,被魏国所杀。据说,魏兵事后剖开他的肚子,发现他的胆像斗一样大。
姜夔 (1155~1221)
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宋鄱阳人。终生未出仕,常往来于鄂、赣、皖、浙、苏之间,后病死于杭州。姜氏精通音律,常自度曲,工诗,词尤精。夔词以句琢字炼、清丽婉约见胜。在白石道人歌曲六卷中,有十七首词曲均有古工尺字旁谱,为研究词乐的重要资料。宁宗广元三年进大乐议一卷及琴瑟考古图一卷,论评古今的乐制问题,建议整理宫廷音乐,但未被采纳,今已失传。着有白石道人诗集、词集、歌曲等。
地望分布 甘肃天水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