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名字、意义、由来和习俗 源自 夏至(summer solstice),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90°,是“夏至”节气,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根据新近出版的《中国天文年历》,今年夏至准确时间为6月21日7时09分。 夏至的名字、意义和由来 位于英国索尔兹伯里以北的古代巨石建筑遗址,即著名的巨石阵(Stonehenge)。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有人注意到,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位,所以说这一史前文明也揭示了夏至这一天文现象。另外,巨石阵中有两块石头(现在的标号为94号和93号石)的连线指向冬至时日落的方向。 夏至在北半球也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我国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伏日。 至于夏至的习俗,舌尖上的中国离不开吃。中国之大各地习俗差异也很大,据说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俗称过水面,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谚语。而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的人也是非常喜欢吃夏至的狗肉和荔子的。据说夏至日的狗肉和荔子合吃不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故此夏至吃狗肉和荔枝的习惯延续到今。 夏至日也是我国最早的节日。夏至日饮酒也引出了“杯弓蛇影”的典故。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题外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