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有了姓就知道血缘关系是否相同了。因为当时的人口少,各姓的支系更少,再加上人口的流动性不复杂,所以,同姓基本上同血缘。同姓就不能通婚。到了封建社会,同姓不婚是很严格的,唐律规定凡同姓为婚者宣布无效,并徒二年。宋同唐。明律规定:对同姓为婚者杖60,离异。民国时期取消了同姓不婚之制,但规定以下亲属不能通婚。1.直系血亲;2.八亲等旁系血亲; 3.直系姻亲相互间;4.五亲等旁系姻亲辈份不同者。这些就是当时姓氏的基本功能。姓氏的这一功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直到现在,同姓不婚的习俗还没有完全消失。 例如广西有个乡镇张姓人口多,附近几个较大的村屯的人大部份姓张。由于张姓人不愿与张姓人结婚,所以很多青年男女在附近很难找到对象。同姓不婚这是过去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但是,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实行同姓结婚异姓不婚。如土家族、瑶族和黎族都有一些同姓的人出了一定世代以后就可以通婚,与此相反,他们又规定一些特定的姓氏互相之间禁止通婚。如有些地方的瑶族过去有五姓不能婚的习俗。并且执行很严格。如有违犯,不仅被骂为畜生,甚至按族规处罚。在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法律的完善与落实,同姓不婚和异姓不婚的习俗都被改变,姓氏别婚姻的功能基本消失。择偶改为以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为准。随着时代的变化,结婚不受姓氏限制,姓氏已不能成为区别血缘的标记了。 (二)明源流,寻祖根。 各个姓得姓以后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有的姓氏产生已有几千年之久,经过历史沧桑,各姓人们在繁衍发展过程中变化很大。随着人口的增加,很多人已迁往异地,有的几度迁徙。同一个家族的人遍布各地甚至海外。由于年代久远,加上过去交通、通讯不便,互相无法往来交流,几代以后其后裔就失去了联系,晚辈就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是谁,更不知道本家族人是从何地迁来,何处还有同血缘的亲人。人是有感情的,有寻根溯源的情怀。这种感情大则可融人到所有炎黄子孙血脉相通的大范围,小则更想知道自己的直系祖宗和发祥之地,知道与自己血脉相通的、血缘相近的人在哪里,在这种情感支配之下,人们便自然萌发出寻根问祖之情。要寻根溯源,首先要找同姓的“本家”。很多同姓人就是血缘同源人。当然也有同姓不同源或同源不同姓的,但同姓毕竟是联系的基础。 (三)姓氏文化,民族感情。 中华儿女一尚以炎黄子孙而自豪,这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基础,是每个人的心灵所向。但又深感“本家”人更亲。一个人姓什么,不管自己的姓是大姓还是小姓,也不管姓的字义是褒还是贬,对自己的姓总是有感情的。正是由于有这种感情,才有坐不更名,行不改姓的习俗,才使姓氏代代相传,从古流传至今不断代,不失传。也正是由于有这种感情,使姓氏对同姓的人都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才使同姓人都互称“本家”或“家门”。如果一个人在外遇到同姓的人就会觉得很亲切。假若一个同血缘的家族或者同姓的“本家”人失去凝聚力,谈何民族的大团结?因此,必须维护姓氏的文化传统,搞好一个姓氏一个宗族的团结,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绵亘不绝,发扬光大。这是全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四)姓与名组合成人名以后的功能。 对一个有姓的人来说,只有名或只有姓都不是完整的称号。只有把姓与名组成人名以后才是完整的称号。无姓的人也要按一定的方式组合使名字成为完整的人名。人名完整了才能发挥其社会功能。当代,人名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称。指称就是指明各个特定的自然人,区分你我他,区分谁是张三、谁是李四。是人际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如果没有具有指称作用的人名,既使有了人类,也不可能有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这就是人名的基本功能。 来源:互联网 起名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