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在现代人看来,是一个词组,一个意思。在古代名就是名,字就是字,“名”和“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名”有“字”,是古代有身份者的标志。相比现代,古人取名选字很规矩,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用字时尚。 先秦孩子3个月大“父名之” 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的,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古代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20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的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很多孩子六七岁入学启蒙时才取正式名字。 取名的关键,是选好字。先秦时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时逢桓公的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 申繻还做了具体解释:“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类”。“信”“义”“象”“假”“类”,这一取名基本规则在古代有广泛的影响。具体选字时,申繻的操作方法是:“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的原则所取的。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 申繻的取名思想反映了先秦人的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流行,源头实起于先秦。
中国最早的姓名出现于甲骨卜辞上
汉代取名流行取单字 汉代的取名风尚与先秦相比又有大变。尊老、称谓、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的首选,在先秦人常用的伯、仲、叔、季4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的朱买臣,字“翁子”。 汉代最鲜明的取名特征是取单字名。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为好,如汉高帝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24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的考虑,除“陵”字,也改用单字名“弗”。 这一单字取名风尚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21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的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两朝,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28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 魏晋南北朝人青睐“之”字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这时期,人们取名有两大特点:一是助词“之”最吃香,名字带“之”成时尚;二是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 大家都知道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他们的名字中都有“之”字,这也代表了其时的取名喜好。“之”字在当时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这似是当时精英阶层的标志,显得体面。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取名确实过多地考虑了宗教因素。时人取名用字,仅次于“之”字的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的医师叫姚僧垣。 宋代人名字很“老气” 在唐宋时期,古人取名的风气出现大转变、新气象。“予、臣、汝、友”一类称谓美字,和“可、如、斯、也”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 宋人取名还有复古的倾向。汉代的尊老字受到宋人的欢迎,老、叟、翁这些字常常入名,令名字显得“老气”,如《东京梦华录》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的作者叫魏了翁。 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的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的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干支历组成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8个字。“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5个字组成。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如命里缺“火”,取名时就会取带“火”的字。明太祖朱元璋的接班人、惠帝名“允炆”就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的“炆”字。实际上这是迷信,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皇帝宝座——在“靖难”中,惠帝于宫中放火自焚。 宋代取名的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中国谱系最完整的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的。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以前虽有以字辈取名的现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的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的字入名。到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 数字入名元代最流行 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 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的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个读书人献给他的。据说此名是骂他的,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 这种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的特例。 像现代流行的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在古代是不受欢迎的。名字重字又叫“双名”,在古人眼里是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女子双名读起来让男人有一种愉悦感,有身份的人、特别是男人不取重字名。 最后要提醒的是,古人在取名时不仅避用不雅字,还很在意字的声调,取“双声叠韵”字入名,这样读起来音节响亮。音韵哑仄的字寓意再好、结构再美,也尽量不用。
摘自《百科知识》2014年22期
姓名实用工具和精彩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