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子孙那么多,如何取名? 来源: 蔡栋 从朱元璋的孙子这一辈开始,明朝宗室子弟的命名就变得十分有趣。 一方面,同辈分的人,名字中标明辈分的那个“行辈字”,却不一定相同。例如万历帝和南明时代的隆武帝都是朱元璋的云孙,但万历帝叫朱翊钧,隆武帝却叫朱聿键。同一辈分的人,一个以“翊”字排辈,另一个却以“聿”字。这在古代也许并不难理解,但却不符合现代人对于家族文化的认知。另一方面,他们名字的最后一个字,都以五行为偏旁。例如朱允炆的“炆”字、朱高炽的“炽”字有“火”,朱瞻基的“基”字有“土”。这两种现象,颇值得玩味。 远近行辈各不同 第一个问题不难解释,《明史 诸王世表》中讲得很明白,朱元璋儿孙众多,担心后世有重名的,所以给儿子们——也就是太子以及诸亲王——拟定了不同的“起名指南”:给他们每一房拟定了二十个不同的字,来作为这一房子孙后代名字中的第一个字,也就是确定辈分的“行辈字”。第一世用第一个字,第二世用第二个字,一共二十字,所以“起名指南”的保质期为二十代。 这一点在老朱亲自主编的《皇明祖训》中体现得清清楚楚:“凡东宫、亲王位下、各拟名二十字。日后生子及孙,即以上闻,付宗人府。所立双名,每一世取一字以为上字……” 《皇明祖训》,明太祖主持编撰训诫子孙的书籍。 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燕王家的二十个字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唐王家的是:“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众所周知,燕王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使自己的“王”字加了一顶白帽,成了“皇”帝,所以燕王家的二十个字成了确定皇帝世系的行辈字。万历帝朱翊钧是燕王家的第八代传人,所以用“翊”字。而南明隆武帝本是唐王家后裔,因清军南下,时势所致,成为皇帝,他是唐王家的第八代传人,所以用“聿”字。这就解释了朱翊钧和朱聿键虽属同辈的远堂兄弟(尽管堂兄比堂弟大了接近四十岁),却不用同一个“行辈字”。 这种命名方法,可以说是对宋朝赵氏皇族命名法的一种模仿。 《宋史 宗室世系表》中称:“周官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于是叙昭穆而礼法之隆杀行焉。此世系之所以不可不谨也。……宋太祖、太宗、魏王之子孙可谓蕃衍盛大矣,支子而下,各以一字别其昭穆……”宋太祖赵匡胤和他的兄弟们,子孙太多了,为了辨亲疏、别昭穆,于是给各房确定了不同的“行辈字”。 可见,老朱家的做法和老赵家的做法如出一辙。这种做法,不仅仅是为了防止子孙重名,还有更深一层次的思考:重建宗族的礼法秩序。另外,这种对宋室的模仿,暗含了元明易代之后,对王朝重新成为汉族文明继承者这一事实的强调。这也是老朱对大明王朝合法性的某种重申。 起名工具:,,, 洪武缘何爱“五行” 至于明朝宗室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不是要以五行为偏旁,《皇明祖训》里没有过多强调。《明史 诸王世表》中倒是说了,朱元璋除了确定每房子孙后代的“行辈字”之外,还要求宗人府取名时,最后一个字要取“五行偏旁者”,而且要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这个顺序是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的。考虑到朱元璋的儿子都以“木”字旁为名,整个循环便是:木、火、土、金、水,再到木……但《明史》中没有说明朱元璋这样做的原因。 其实,这种命名方式,遵循了传统文化中“五行相生”的原则。如《春秋繁露 五行之义》中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父子也。”老朱当然希望子孙后代,有如天之五行,生生不息,大明国祚可以千秋万代。 ![]() 《春秋繁露》是以《公羊传》的阐释为中介,按今文经学来描述《春秋》中的伦理道德及政治原则,并根据当时所流行的阴阳五行观念而加以进一步确证。 另外,在《春秋繁露》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即五行对应天地间的德行,并隐含着人世父子间的伦理关系。《春秋繁露 五行对》中认为,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春、夏、季夏、秋、冬,“春主生,夏主长,季夏主养,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所成也。”五行暗含了从生到长到收获,直到最终圆满的整个过程,而父子之间的伦常道理,也恰在于此:“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长之;父之所长,其子养之;父之所养,其子成之。”最终引申出:“诸父所为,其子皆奉承而续行之,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尽为人之道也。”通过对宗室子弟的命名,强调五行相生,恐怕暗含了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的希冀:祖训不可不遵,纲常不可废坏,先世治国之道必须恪守——唯有如此,才能将祖宗基业代代传承。 当然,这种以五行偏旁命名法,并非朱元璋独创。早在宋代,朱熹的家族就曾使用这种方法。 例如,朱熹的父亲名叫朱松,名字为“木”字旁。朱熹的“熹”字,本意就是“炙”的意思,在古代偏旁仍算作“火”(这一点与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的“照”字相同)。而朱熹的儿子,朱墅、朱埜、朱在,全是以“土”为偏旁。再如朱熹的孙子朱钜,曾孙朱潜,显然分别是以带“金”、“水”偏旁的字来命名的。 朱熹本人在明朝极受推崇。洪武年间,朱熹的集注经义成为科举考试中《四书》部分的官方指定解释。朱元璋几乎可以算作朱熹的铁杆粉丝。朱熹的地位如此崇高,那么朱元璋在选择这种命名方式的时候,是不是有意模仿朱文公的家风呢?这个是有可能的。 朱元璋的五行命名法,听上去很有文化,但实践起来困难重重。关键是皇帝家的人太能生了。据明朝人的考证,到明穆宗在位时——即大明朝建立两百年左右,宗藩在籍人数达到了四万人。那么多人的名字如果都要有五行偏旁,那五行偏旁的字真的是供不应求了。需求大了,必然会有假货。不仅各种生僻字纷纷登场,甚至一些从未有过的字被活生生造出来,而这些字被造出来的唯一使命,就是担当某个宗室子弟的名字。仓颉有知,只怕要被气得吹胡子瞪眼,然后和这些可怜的新造字一起孤单到天明。 (原标题:朱元璋的子孙那么多,如何取名?) 参考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