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乞丐,我们的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一幅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叫花子形象。没错,从古至今的社会等级中,乞丐永远位列最底层。在人们眼中,乞丐没有文化,人穷志短,苟且偷生,甚至没有自己的姓名。但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看似不起眼的乞丐,他用自己的毕生精力,干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就是这件事,让他获得了人们的尊重,还获得了一个真正的、高贵的名字——武训。 武训出生在一个叫柳林的县城,祖上全是乞丐,他是家里的第七个孩子。他的父母没有文化,不会给他起名,只好让他随父姓,按排行叫他“武七”。由于家里很穷,交不起学费,他从小没能上过一天学,可他又是那么地渴望知识。在乞讨的日子里,他常常趴在学校的窗户上,凝视着那些他永远也看不懂的文字,痴痴发愣……几年后,武七的父母也相继离世,他成了真正的孤儿。 武七成年之后,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并深深地同情那些跟他有着相同遭遇的孩子。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他决心要用一己之力创办义塾,可他区区一个乞丐,又怎么能有这么多钱呢?在常人看来,这个梦想简直是天方夜谭,无异于痴人说梦。可在武七,这个身无分文的乞丐看来,这个梦想却近在眼前。他沿街乞讨,一讨就是三十五年。人们都说:“在鹅毛大雪的夜晚,如果你见到一个雪人立在街旁,那个人一定是武七。”在这三十五年里,他曾受到多少人的侮辱与欺凌,但他坚持了下来。他把祖传的几亩薄田与房产全部变卖,当人们骂他是个不孝子孙时,他默默承受。三十五载,他从一个青年变成了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在经历了数不清的苦难之后,他在柳林县办起了他的第一所义塾。开塾那天,武七直起了微驼的背,眼神透露出坚毅与欣慰。他在师生们的簇拥下走上讲台,这一刻,他流泪了......
武训
武七的事迹感动了当朝官员,赐给了他百亩良田,还赐给了他一个至高无上的名字——“武训”。“训”是对品德高尚的师长的尊称,取“垂训于世”之意。武训用他一生的心血做出的这一壮举,完全配得上这个名字。 武训这位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贫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成为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不应该看他得到了什么,而应该看他奉献了什么。”这句话放在武训身上是再恰当不过了。他默默无闻,但他的精神,金子般的人格光辉必将被人们所铭记。
更多姓名实用工具和精彩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