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除了晋文公统治的一段时期的政局比较稳定外,前期很乱,中期很乱,末期直到三家分晋之前还是很乱。 后来我翻看一些史料,终于明白了姜氏为什么给儿子取这样的名字。 上条之战晋国战败,姜氏为了让儿子记住这次仇恨,所以给儿子取了仇字为名,而千亩之战晋国大胜,为了纪念这次胜利,所以姜氏给儿子起了“成师”这个名字,成师的意思我理解就是晋国之师大获成功。 姜氏起这样的名字本来是好意,可是坏就坏在姜氏的学问不高,在嫁到晋国后也没有了解晋国的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姜氏不知道“仇”和成师都是些犯忌讳的字眼儿。 晋国大夫师服看到姜氏起这两个名字非常的气愤,说道:“哪有国君这么随意给孩子取名字的!(冤枉!名字其实是姜氏起的)取名要合于大道,大道生出礼仪,国家用礼仪规范行政,行政就是为了让老百姓正确的生活。所以说,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美好的姻缘叫做“妃”,不好的姻缘就叫做“仇”,自古如此。现在国君把自己的儿子叫做仇、成师,这是要出乱子的前兆,做哥哥(指仇)的会倒霉的。” 原来,起名字这件事情,在晋国是一件非常庄重的事情,是要全方位立体化的考虑的,政治、经济、民生,包括风水都要考虑。而齐姜这么轻易地给孩子起名字犯了大忌。而且仇这个字在古文里是当不好的婚姻讲,这明显是不吉利的,而成师这个词好像也犯了晋国的某些忌讳。就好像在一些地方见面喊大哥,是尊敬,而在另一些地方见面喊大哥,是骂人,一个道理。据上下文理解这个词,在晋国的语言里“成师”这个词应该有克死大哥的意思。 我一向不相信什么地名啊,人名啊决定命运之类的话,原来看《三国演义》庞统死在落凤坡,看《封神演义》闻仲死在绝龙岭,这样的故事我感觉都是文学作家编出来的故事,后来我看了正史的记载后,感觉有些事情是不容你不信的。 不过我感觉对于晋国的国运最不吉利的名字并不是姜氏给这两个孩子起的名字,而是一处地名,《史记.晋世家》记载:“晋之乱其在曲沃矣”,曲沃在今天的山西省闻喜。《史记》中记录这句话实际是说晋国在春秋早期的一场内乱的起源是从曲沃开始的,其实后来晋献公时期的第二次动乱也是由曲沃这个地方开始的,这个地方好像变成了晋国的不详之地。 晋穆侯死后,他的弟弟殇叔自立,公子仇怕叔叔对自己不利就跑路了,三年后,仇在死党的拥护下,夺取王位并杀了殇叔,仇就是晋文侯。 《史记》上记载晋文侯仇在位三十五年,风平浪静,并不像成师所说的那样会遭到什么不测(婚姻是否美满史无记载)。但是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晋文侯虽然没有遭到预言中的诅咒,但是他的后代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晋文侯死后,他的儿子伯做了君王,也就是晋昭侯。 晋昭侯即位当年,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分封自己的亲叔叔成师到了曲沃,成师从此被称为桓叔。有的人说,这是非常喜爱小儿子的齐姜的主意,这纯粹是胡说八道,因为当时的成师已经五十八岁了,即便当时他的母亲齐姜还活着,也是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了,还有能力管这些事? 成师之所以能够被封在曲沃,是因为他的人缘很好,朝中的很多大臣都是他的亲信,昭侯初立在大臣中还没有威信,所以当然是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了,不过这事也有人反对,反对者就是前边说过的,做出名字不利于哥哥预言的师服,他反对的理由是在分封国内再搞分封就是动了晋国的国本。 曲沃是晋国原来的都城,面积比新都翼(今天的山西翼城)还要大。 曲沃从成师开始才渐渐兴旺起来,形成了晋国的“小宗”,小宗与晋国大宗相争了七十多年,在相斗中,大宗日渐衰弱,终于在公元前679年,曲沃的晋武公杀了大宗的晋侯缗。因为当时的周釐王接受了小宗行贿的晋国宝器,拿人家手短的周王室终于承认了小宗的合法地位,从此晋国重新统一,这才算消停了下来,大家也终于明白了原来师服当年那番话的意思实际不是什么对仇一个人不利,而是对整个晋国的大宗(仇的后代)不利。 我不知道对中国历史有很深了解的金庸先生所作的《笑傲江湖》中的华山气宗和剑宗的百年争斗的取材是不是这里。因为这两个故事实在是太像了,只不过一个是真实的历史,而另一个是武侠江湖的情节。 这是春秋早期晋国的第一次国乱,这次国乱如果硬把它加在齐姜起错了名字上,我感觉太过于牵强了。名字任何时候只是一个代号,不可能决定人的命运,这又是一次把历史的国乱牵强的推给女人的经典案例。 实际这次晋国国乱,始于晋国对于本国贵族的再次分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姓名实用工具和精彩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