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年来,改名很流行。上市公司如此,高等学府也如此。 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四川大学不干了。川大校方迫于校友压力,给教育部发函表示反对,还提起了行政复议。四川大学方面反对的理由是,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前身为“华西医科大学”,再往前的名字为“四川医学院”,简称“川医”。泸州医学院改名后的简称与此相似,故“川医”老校友认为这会抢走“川医”的名头,侵犯了母校的权益。 受到高校改名困扰的还有很快就要填报志愿的高考考生和家长们。据媒体报道,一位考生家长抱怨说:“现在什么学校都叫什么‘电子’、‘科技’大学。改来改去,我们都不知道哪儿是哪儿了。给孩子想报个学校,现在光听校名字不行,还得打听它原来是什么学校。” 中国人讲究“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中国高校就掀起了改名风潮,并延续至今。在过去6年的时间里,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 过去20年,全国近一半高校改过名 尽管中国有大学的历史不长,只有一百年出头,但就在这不长的历史中,中国大学从未停止过改名。 先是在20世纪初,一些旧式学堂变为高等学府,比如上海圣约翰书院改名圣约翰大学,成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而京师大学堂也在那时改名北京大学。 到了民国初年,各地又纷纷掀起了高等师范学院改名为某某大学的运动,武昌师范学院改名武汉大学,成都师范学院改名四川大学,只有北京高等师范学院坚持传统,改名北京师范大学。 抗日战争时期,各地大学内迁,不少学校在战争中合并而改名,最著名的就是清华大学、北平大学和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 1949年之后,中共开始接受和改造旧的国立大学,私立大学也改造为公立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教会学校燕京大学并入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中国几所名校的一些院系被拆出来单独成立大学,最著名的就是北京的“八大学院”,这也开启“地名+学科”命名大学的模式。 30年之后,中国高校再一次大规模改名,这次改名基本都是由“学院”升格为“大学”,典型的就是当年“八大学院”的改名模式:北京政法学院改名为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地质学院改名为中国地质大学等等。 1993年,国家教委决定设置“211工程”,由此引发了中国大学界的一次大洗牌和一场巨大的改名风潮,很多学校竞相进行兼并联合。本次反对他校改名的四川大学,就是这股风潮的第一个产物。 1994年,两所国家重点大学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合并,成立“四川联合大学”,但这一新名字严重影响了招生质量,1998年,“四川联合大学”再度改名为“四川大学”。 到21世纪,大学扩招频繁,生源日益紧张,很多二三流大学纷纷改名,从高职摇身变为学院,从学院一跃成为大学。郑州粮食学院先变身郑州工程学院,后觉得不够响亮,继续变身为河南工业大学。 据相关统计,在全国近2000所公办高校中,过去20年,有将近一半改过名字。

高校怎样改名最唬人? 虽然这么多高校竞相改名,但也绝非瞎改,改名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名头得大,有机会所有高校都希望改得越大越好,以市为名的高校一定要改成以省为名,比如2013年河南信阳、安阳、周口等7所地方高校更名,新校名中全都以“河南”开头,就算不能以省为名,也至少得改成半个省,比如烟台师范学院改名为鲁东大学。 以省为名的高校则要尽量改成中国为名的高校,比如青岛海洋大学改名中国海洋大学。如果不能改成中国,则至少要改成小半个中国的高校,比如太原机械学院改名为华北工学院又改名为中北大学。 当然,也有往小了改的,2003年北方交通大学更名北京交通大学,虽然名头是小了,但是更突出“北京”这个身份。 其次就是“学院”升格“大学”,很多学校觉得学院不够“高大上”,一定得改成大学才行。比如北京广播学院改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钢铁学院改名北京科技大学,虽然名字改了十几年,但熟悉的人还叫“广院”、“钢院”。 第三就是要在校名中撇弃冷门专业。流行的有“铁道”改“交通”、“水产”改“海洋”、“地质”改“工程”、“钢铁”改“科技”……就算以前没有冷门词汇的,也要往热门词汇上贴,比如财经、经济、理工等等。步子迈得最大的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河北地质学院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这被民间评价为跨越难度最大、最不沾边也是最唬人的改名。 第四就是名称要短。比如有很多职业技术学院改名的首要目的就是去掉职业二字,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就改名为福州理工学院。 第五,有一些民办大学会尽力抹去民办的影子。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成立的海淀走读大学,因为没有宿舍,学生每天回家而被戏称为“海跑儿”。但是2003年,这所学校已经更名为北京城市学院,并计划2017年更名为北京城市大学,再也看不出当年“海跑儿”的影子。 当然,改名也有改失败的。很多重点大学改完的名字看起来就跟民办学校无异。比如无锡轻工大学与两所学院合并后组建的江南大学,地处上海的中国纺织大学改名东华大学。最著名的失败案例就是西安公路交通大学改名长安大学,使该校声望一落千丈,以前该校录取线超出一本线70分以上,改名十多年,录取分数线仍未超过以前的水准。 事实上,学校内涵与名字没有必然关系,如果没有达到大学的水准,就算改掉名字,也无大学之实。 比如,牛津大学位于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汇合处,建校之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便由此得名——这名字不但陈旧,还非常土气,但丝毫没有影响其在全球教育界的地位。 日本最好的私立大学早稻田大学,因为是1882年在东京郊区一片稻田里创办的而得名。这样的名字如果放在中国,会因为乡土气息过重而被更改。但无论是日本人还是外国留学生,都没有因为这个名字放弃求学的机会。
节选自:凤凰网
更多姓名实用工具和精彩测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