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记录了两位香港老人,在这十年里,他们与顺德结下了深厚的缘分。一种相同的情怀,令他们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与顺德、与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桑榆之情可歌可颂…… 蔡伯励先生简介:蔡伯励先生,85岁,顺德籍,海内外闻名的堪舆大师,广东真步堂天文历算的第三代传人,精于天文历算,堪舆,现在香港设馆,为香港顺德联谊总会常务理事,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
[蔡伯励]为家乡修座名园 商报记者刘桂香报道胡祖信摄影 6月24日下午,当记者在古朴雅致的龙江仁园励勤斋见到蔡伯励老先生时,他刚从南雄珠玑巷为蔡氏宗祠看址回来。而前一天,他从香港乘车直达南雄。85岁的耄耋老人,连续两天在酷暑里奔波,居然不见倦容。见我们进得屋来,他用很清朗的声音招呼大家入座,并亲自起身把一张沉重的老式木椅搬到案几前,让记者就坐。 仁园的来历 话题就从他和故乡顺德的关系说起。 他说自己就出生在离仁园十几分钟路程的龙江南埠,在龙江长到6岁,就到广州读书。此后就一直在广州香港之间读书做事,逢年过节才回顺德。 记者问蔡先生是否还记得儿时的顺德是什么样子?他哈哈一笑,说“当然记得啦”。他说那时的顺德水秀山清,环境非常“优秀”。他给记者讲起当时桑基鱼塘的景象,自豪地说顺德人“计算好叻的”,把整个环境处理得循环不息,价值很大。老先生还记得儿时回乡拜祠堂(祭祖)分猪肉的情景,记得仁园门前的那条河涌“很窄,几乎一跳就可以过去,可以在里面游泳”,可现在的这条河涌,宽是宽了,水却是“唔睇得”。 蔡老先生说他在顺德土生土长,家乡观念很重,所以,这几十年来,包括文革期间,他从没间断过回乡探望。改革开放后,家乡发展很快,政府也越来越开明,他在香港和顺德之间走动得更勤,经常被邀请回来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1995年,香港回归在即,看着香港与内地之间“芥蒂已无”,蔡伯励先生决定修复龙江的祖屋,以便自己和家人回乡时有个固定的住所。他的祖屋是岭南特色的民居镬耳屋,有70多年历史了,屋内的木雕、彩瓷内饰还保存得比较完好。蔡先生费尽心思修旧如旧,将镬耳屋的风格保留下来,并将屋内装饰得古色古香。 蔡先生的祖屋位于龙江老城区内,在它的周围,还有很多年龄相仿的镬耳屋。在房屋的改建中,许多镬耳屋已经被拆,所剩的也大多破败虺尵,估计很难逃脱被拆的命运。 老先生说:“见到这些老建筑拆一间少一间,心里很惋惜。”于是他涌起收购一些镬耳屋,将其修复保存的想法。 1999年,同族一兄弟把跟他祖屋相邻的一间镬耳屋卖给了他,蔡先生将其修复整理,使它和祖屋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座别具岭南古韵的园林式居所,老先生将其命名为“仁园”。先生自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淫,这个园名很自然地流露了他立命安身的人生观。 可能连蔡老先生自己也始料未及的是,此时的仁园,还仅仅是个开始。附近镬耳屋的主人见他愿意收购老屋,纷纷表示乐意出手,于是,一间接着一间,陆陆续续有10来间镬耳屋归到了蔡先生名下。事情就这样不经意间“玩”大了。此后的近10年时间,蔡先生的老屋修复工程就没有间断过。他回乡的次数在这10年里前所未有地频繁起来,有时甚至每周回来一次。仁园就这样在老先生的倾情打造之下,成为今天这样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外观古朴典雅,内里曲径回廊、花木扶疏的岭南园林。并且,这个园林的修建工程还远未结束。 蔡先生指着由观音堂、真步堂、励勤斋、汇仁轩四座青砖青瓦、彩窗红柱的建筑组成的四合院对记者说:“国内外的地方我走得很多,最喜欢的还是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因为它蕴藏着很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理。没想到现在不经意就建了一座四合院。”因为周围的老屋主人把房子卖给了他,连同他自己那间祖屋,就合围成了一座四合院。“北京的四合院是单层的,我的要高一层。”老先生笑眯眯地说。 据目前具体负责园林修建工程的蔡先生的二儿子蔡尔雅说,他们尽量用民间最老的工艺在修建仁园,以期在保存这些岭南老建筑的风韵的同时,弘扬传统的建筑工艺。他把记者带到一个正在修建中的八角亭工地上,这个木结构的亭子用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法中的木榫咬合技术,木与木之间关键的结合处用木榫相契,很少用铁钉。他指着一位面容黧黑的老工匠说:“这种技术就是他家的祖传,现在很少用到了,再不发扬就有可能失传。”蔡尔雅先生说,他们就是希望通过仁园的修建,把这些埋没在乡间的技艺重新让世人知道看到用到。 正当记者要离开时,蔡伯励老先生领着几个人也来到八角亭工地。他拄一把虬枝拐杖,步子迈得很大,边走边用手指点着,自豪地告诉客人这座亭子的不同凡响,那分对仁园的珍爱溢于言表。 为家乡分忧 采访中,在座的龙江镇文联副主席张永锡告诉记者,蔡先生除了出钱出力修建仁园保存古建筑外,还为龙江人做了很多善事。比如前不久,龙江名寺紫云阁要修复,老先生除了自己出钱出力外,还发动香港乡亲捐款。 在这10年里,蔡先生在与家乡的频繁接触中,早已把自己当成家乡的一分子,为家乡的事情劳心劳力。 在与家乡及内地的来往中,蔡先生经常会听到看到一些贫病交加、升学无援、突遭变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遭遇。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股帮助这些人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终于,在去年,他在香港发起成立顺龙仁泽慈善基金会,很多与他有深交的老板带着对他这分赤子之情的敬重纷纷捐出善款。比如李嘉诚先生承诺捐赠200万元给基金会。加多宝集团主席陈鸿道、顺德建筑设计院院长梁昆浩、香港报业工会及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李祖泽等热心人士也纷纷出钱出力给予基金会帮助。到今年1月止,基金会已筹集资金近千万元,并将以扶助顺德贫困学子作为基金首个运作项目。 蔡老先生告诉记者,今后,基金会还准备在龙江创办一个老年活动中心,用于老人的日间托养。 顺德的风水容易聚财 因为蔡伯励先生是闻名海内外的堪舆大师,采访中记者不失时机地问他“风水是什么?” 蔡先生笑着说,风水简单地说就是环境与人的关系,当人在一个采光和视野都很好的环境里,他会舒服一些,做起事来也精神爽利一些;而在那些光线阴暗、视野狭窄的环境里,人自然会觉得心理压抑,做事自然不会太顺。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祖父是天文历法学家,从他开始创设的广东真步堂天文历算到现在已有120年历史,他是第三代传人。他笑着说,他在小时候对风水堪舆也很排斥,认为不可信。后来在日军侵占时期,时局纷乱,没办法好好上学,父亲就建议他:不如跟我学学这些东西,没准将来也可用来糊口。于是才在十六七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学堪舆。“后来,实践得多了,发现好的风水真的对人影响很好,不好的风水真的引来疾病和困难,于是才认为风水有价值,慢慢地开始投入地去学。” 他说,顺德的风水是很优秀的,因为她给西江和北江水包围,支流众多,顺德人还将两江支流的水引入每一条村,形成一个水网密布的格局。风水里说“水为财”,所以顺德在财富上是优胜的,这块地方容易聚财,多产富翁。 后生要多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蔡伯励先生自幼跟随长辈学习天文、算术,10来岁后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他说这些国学经典太小学并不好,要有一定基础后学效果才明显。他说现在内地研究传统文化的势头很好,但有些泛,不够精,要去芜存菁。 他还说现在有些人批评起传统文化来有些偏激,他建议这些人自己先把中国传统文化好好研究一下然后才发言,这样的批评才令人信服。否则,自己都不了解,谈何批判。 他寄语后生晚辈,在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同时,多多了解、研究一下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要忘本。他说,他跟传统文化打交道这么久,他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优秀的,是有价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