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戴平 发自香港 2007年6月23日,距离香港回归中国十周年还不到八天的时间,香港特首曾荫权突然宣布进行高层官员“大换血”,并一改前特首董建华偏好任用商界精英的特色,委任了过半数公务员出身的人士出任第三届政府司局长。对于这股浓厚的公务员治港色彩,本地政界人士不约而同地形容,未来五年香港特区政府将由“商人治港”摇身一变,成为“公务员治港”。 但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在华洋杂处、中西交融的香港,过去十年“先生”在“治港”方面,也颇具一定的影响力。 两任特首与风水的缘分 以流行香港的两则传闻为例。 早在上任之前,董先生就请了风水师替他,之后嫌前港督府风水不佳,拒绝入住,坚持住在己家。被问到为何这么做时,董特首的助理就对传媒解释说“看了对香港也好”、“令可信其有”,之后此事不了了之。 到了2002年,董建华竞逐连任第二届行政长官时,虽然一早获得足够的提名人数,但他偏偏要择定良辰吉日,选择在2月19日正午12时到选举事务处提交报名表。作风“八卦”的记者为此访问了堪舆学家,才知道个中原因。原来董建华属牛,当天为定日,属土,正午十二时属火,“火生土,会出现霸气现象,参政的人当天一出来就可以打败别人,很难再有其他人出来参选。”一名风水师分析说。果然,事后也证明,当年只有董建华一人竞选,并以高票当选特首。 时隔三年,轮到曾荫权在2005年上台。外界以为曾身为虔诚天主教徒,会令这股迷信风气减退,殊不知他一上任也自掏腰包找了一名风水师看礼宾府风水,指点迷津。搞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除了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收到匿名举报外,不少城中名人也收到一张把礼宾府的厅堂、睡房、花园、大闸都描绘得巨细无遗的风水光盘。天主教徒看风水的故事随即在香港社会引起热闹讨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最佳娱乐精品。 凑巧的是,不知道是不是风水师布下的风水阵发挥了作用,曾荫权上任后,香港经济就持续出现好转,失业率月月下降,股市则日日上升。“曾荫权运气好!”这一番看法也在香港政坛盛传出来。在一个讨论香港过去十年发展的论坛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飞就不无感叹地说:“曾荫权运气真好,他一接手香港便一切转好,可能是他手气不俗,令香港这几年来也无风无雨。” 两任香港特首及政坛人士对风水的认真,或多或少反映了风水这一行业在香港的受欢迎程度。 风水是港人生活的一部分 一直以来,风水术数根本就是港人生活的一部份。例如家中有人仙逝,香港市民总会想觅一块风水宝地让先人下葬,除了希望先人能够入土为安外,亦寄寓了福荫后人的深意。而在日常的生活中,风水之说更广泛应用,甚至成了人们下决定的一个托付关键,不少香港人置业之时,除了考虑价钱及地区之外,亦会考虑房子是否好风水。 在这方面,别以为香港是国际大都市,富豪思想西化,对中国传统术数那套不感兴趣,原来许多本地富豪比普通老百姓更迷信风水,每当做生意、买卖股票,以至设计家宅,风水师的意见都举足轻重。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不少富豪如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就经常聘用不同的风水师,就不同项目给予意见,如聘用蔡伯励看墓地,另聘“陈伯”看风水。至于在香港富豪榜名列第二位的恒基主席李兆基,则笃信道教。他的师传是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李兆基曾透露,与任法融的关系“亦师亦友”,对方建议的风水摆设及卜卦“十有九中”,所以对方建议的风水摆设他均会采纳。 年老一辈的富豪相信风水,年轻西化如城中巨富之子李泽楷也一样相信。凡有重大生意,找风水师择日选吉时,不在话下。甚至相约生意朋友吃饭,李泽楷也一样要择日择时。 据了解,香港富豪每做成一笔生意,有份出力的风水师就可以获几十万港元红包,有风水师病危时,富豪更会以飞机接载医病,交通费等一切开支均由富豪支付。由于法力高的风水师屈指可数,供不应求,目前一些茅山道士也活跃于香港富豪圈,专事法事、“种生基”赚钱。这类法师通常先工后酬,替客人做法事(如使包二奶的丈夫回心转意等)后,“有效”才收费。 迪斯尼也听风水师 至于身在香港的洋人洋行,在耳濡目染下,也对中国文化传统之一的风水产生了偏爱。许多外国大企业在香港开张动土,除了烧猪拜神、上香祈福外,也要找堪舆家趋吉避凶,找风水师摆位挡煞,几乎已是指定动作。 在2005年9月启用的香港迪斯尼乐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谓入乡随俗,这家来自美国的公司,多处布局就是刻意根据风水而设计的,当中包括把公园入口大门改为斜线排列、迪斯尼站通往入口及码头的行人路亦改为微弯,以确保乐园启用后能够聚集乐园内的财气,不至流入大海。 位于乐园旁边的两家迪斯尼酒店也不例外。据香港迪斯尼高层透露,为了确保正能量可以流动,酒店内的餐厅及酒廊到处都可以见到以水为设计主题的装饰,例如水墙及水池等。此外,迪斯尼还按香港的风俗,尽量避免用“四(死)”字,两家酒店都没有四楼,其中好莱坞酒店每层房间的编号,亦以好意头的“628”开始,尽量避开“四”字。香港迪斯尼乐园酒店内的大礼堂,面积都充满中国人的智慧,总面积为888平方米,寓意“发发发”,而中菜厅“晶荷轩”内,亦设有2238(易易生发)个水晶荷花。 不过,讽刺地是,在香港,风水除了令人起死回生发大财,也曾经间接“害死”人。据香港媒体报道,今年香港政府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提倡研究发展、深信科学精神的“应用科技研究院”,竟然花费十多万港元在2002年至2006年四年半间,三度聘请风水顾问,就办事处迁址和办事处的环境提供意见。事件被揭发后,随即在社会上引起一股哗然,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也因此被迫自动辞职。 风水师“前途”大好 中国古谚有云:“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在古人的观念中,风水占了很重要的位置,甚至较读书的排名更高。但过去在香港一直难登大雅之堂。不过,自从1997年回归后,历经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等种种风浪,命运的无常和难以把握,使得不少港人转而求助超现实的力量,风水师行当也由此风生水起。近年来,香港风水行业的发展更开始趋于大众化,不再局限于家传或师徒相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有关于风水的网站更是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 但风水行业在香港大热,仍然不能不提龚如心遗产一案。据不少已在风水行业打滚的风水师傅透露,经过早前龚如心遗产一事后(龚遗嘱将大部分遗产留给其风水师——编者按),近期不少港人对风水师这行业趋之若鹜,愈来愈多人进修风水,甚至以此成为职业。 “讲风水讲到可以拿到1000亿港元财产,试问有哪条成功路比这条更吸引人?”有开班授徒的香港著名玄学家苏民峰表示,他现在每年开一个风水班,名额20名,每位学费高达15000港元。尽管收费不菲,仍吸引大批市民报读而竞争激烈。 除了坊间个别师傅开班授徒外,玄学也更成为校外进修的一个热门,如香港大学校外进修课程和工联会等就有举办风水。在大学任教风水班的风水师柏天心说,他现在的学生当中大约有5%最终会成为执业风水师,这种风气起码会再持续十多年。甚至有年轻网民在讨论区发贴,询问风水师的入行门坎,希望将大众知识化为照亮“钱途”的明灯! 身兼“杏花楼”甜品店老板的风水师周汉明,便是由普通人成功转型为风水师的一个成功个案。做制衣出身的周汉明,说话不转弯抹角,他接受记者访问时,坦白承认当年入行看风水,其中一个原因是收入吸引。 周汉明自小便钻研各类风水书籍,又报读大大小小的风水研习班,中学露营时,便轮流为各同学“睇相”。他笑说:“每次学校旅行,晚上都不能睡觉,因为同学排队要我替他们。”自此以后,周汉明便累积一个又一个客户,公余时便兼职看风水。1984年,他离开了熟悉的制衣业,全职当风水师。他一语道破风水师收入如何吸引人,周师傅说:“转行第一个月,收入已经多过制衣的时候。” “风水热潮”说明了什么? 值得注意地是,近年内地地方政府官员大变动,更使得风水这个古老行业再次吃香,为香港风水师创造更多的商机。据报导,内地一些官员在找关系打通门路之余,也经常重金礼聘风水及看相、烧符、改名或迁改祖坟,以达到升官、保官目的,以致不仅内地风水师生意大增,香港知名风水师业绩也显著增加。 除了内地商机无限,香港的风水师近年也开始冲出国门。据了解,韩国政府数年前在迁都选址时,寻求了400名国内风水学家的意见,当中香港风水专家在内的一个风水顾问团,就应韩国政府国情咨询机构之一的大东风水地理学会邀请,前往勘察行政首都选址之一的公州郡,并将有关意见交韩国政府。该风水顾问团一行六人,包括香港风水专家麦荣耀。麦表示,顾问团总结迁都选址的风水地理,结论将呈交韩国政府参考。 一时间,回归十年来,“风水热潮”席卷香港,成为人人谈论的焦点。有香港立法会议员笑言,既然风水师如此重要,似乎下一届立法会功能界别的议席也应该加上风水师这一行,才能确保均衡参与。有高官更戏言,以前常说“发三师”,即逢做律师、会计师、医师必发达,但现在看来是“发”风水师。 然而,一个古老行业突然有了更高贵的称呼,那意味什么呢?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梁美芬认为,在一个社会中,光怪陆离的事情都会发生,对于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去看世界是可以互相包容及体谅的;但当一种形式失衡了,以至于扩大社会影响的层面,如政府、大学、富豪等做重大决定时每每倚赖风水师的意见,则这个社会是踏入检讨的时候了。 但也有人不是这么认为。香港《经济日报》今年2月24日社评指出,随着中国影响力上升,外国人对中华文化兴趣渐浓,风水近年大为流行,香港风水师出版多种语文的风水书籍,进军欧美、俄罗斯、希腊等,部分更在英国、德国、莫斯科等开班授徒。“中国目前正要在国际上发展软实力,例如广设推广中华文化的孔子学院,香港一向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正能做出贡献。关键是香港能否把握机遇,发挥创意与市场推广能力,满足外国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香港茶餐厅:靓仔的意思是白饭 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点的国际大都市,一直是全世界公认的美食天堂。但说到底,起源于香港快餐食肆的茶餐厅,才是香港人的“大众食堂”。作为最草根、最本土的饮食场所,茶餐厅流行多年后仍深为香港人钟情。香港的电视节目、电影、音乐录像带等,往往都有在茶餐厅内拍摄的情节,例子有动画麦兜、梅艳芳和郑秀文2002年合唱《单身女人》的音乐录像带,由此可见茶餐厅的普及程度。 香港茶餐厅的兴起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据香港学者介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香港一些住宅区的附近有不少大排档。战后,香港受到西方饮食文化影响,但当时一来早期西餐厅为洋人所开,不招待华人,二来本地人也不愿与殖民者同室而坐,且这类食肆收费昂贵,故辗转出现华人开设的冰室。 冰室本来是以提供咖啡、奶茶等饮品为主,也出售三文治、多士等小食,但绝不卖饭。部分冰室还自设面包工场,制造新鲜面包、蛋挞等。后来,随着香港经济发展,冰室提供的食品种类增加,乃演变成为今日的茶餐厅,提供传统中国小炒及各种欧美食物。 香港茶餐厅充满着平民气氛,它承载着本土文化,给人一种“街坊”的亲切感。据业界人士透露,茶餐厅侍应替客人写菜单时,通常会使用一些速记符号,以节省时间。例如他们会用“反”代替“白饭”,又或者用“0T”代替“柠檬茶”(“零”与“柠”音近)。这是因为过去担任茶餐厅侍应的人,文化水平比较低;亦因为茶餐厅的步伐一般相当急促,侍应并没有太多时间每一个字写到单上交到厨房去。 在香港茶餐厅,还有一些经典暗语,不熟悉香港文化的人经常会闹笑话。譬如,在茶餐厅里听到“靓仔、靓女”,千万不要以为是在叫自己,因为伙计们实际是在叫“白饭和白粥”。在茶餐厅里,“靓仔”其实代表白饭;而“靓女”则代表了白粥。另外,在茶餐厅里,“下火”指的是皮蛋瘦肉粥,“06”指的是柠檬可乐,“206”是热柠檬可乐,“306”则是柠檬可乐加姜。 作为香港独有的饮食文化,茶餐厅亦自有其一套经营手法。与西餐厅不同,大部分茶餐厅在顾客坐好以后会先给客人每人一杯茶。这杯茶一般都是淡而无味,香港人通常都会将其用作清洗餐具之用。 由于茶餐厅方便快捷,与争分夺秒的港人生活节奏十分合拍。时至今日,茶餐厅在香港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大街小巷,无伦是繁华鼎盛的中环,还是僻静的屋村里,都必然有茶餐厅的存在。在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后,不少政府高官如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更曾公开表示爱好茶餐厅食品,作为支持香港本土文化、贴近普罗大众生活的一种表示。而香港民政局局长何志平则只喜欢坐在庙街美都餐室的2号桌。 调查显示,近五成港人受访者称茶餐厅是他们外出午膳时最常光顾的地方;而“十个最代表香港的设计”评选中,茶餐厅得票排名第一,成为港人眼中“最香港”的设计。排名第四位和第六位的菠萝油(面包)和鸳鸯(饮品),两样都是港式“茶餐厅指定食品”。十项“最代表香港”,竟有三项紧扣“茶餐厅”主题,由此可见,香港人多么地喜欢茶餐厅。2007年4月,香港政党民建联要求政府申请把茶餐厅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香港回归祖国,香港茶餐厅亦开始冲出罗湖桥,在内地遍地开花。现今珠三角,无论在大街小巷抑或大型商场内,港式茶餐厅到处可见。以上海为例,在短短数年间,茶餐厅由数间发展到数十间。 如今,港式茶餐厅文化已是中西荟萃、不分国界。“快、靓、正”之余,食客更期望在茶餐厅吃得健康,不变的大抵是一杯一件所散发的香气,和那幅在茶餐厅才看到的众生相。 |